《应天长 其一》

时间: 2025-01-05 09:22:16

蝶酣蜂腻黄初褪。

印枕霞添星颊晕。

月一梭,心半寸。

宛转思潮无定准。

卜瑶钗,挑翠鬒。

慵剔玉釭虫烬。

未了人间沉恨。

背灯羞见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酣蜂腻黄初褪。
印枕霞添星颊晕。
月一梭,心半寸。
宛转思潮无定准。
卜瑶钗,挑翠鬒。
慵剔玉釭虫烬。
未了人间沉恨。
背灯羞见问。

白话文翻译:

蝴蝶醉了,蜜蜂酣畅,黄昏的光辉渐渐消退。
在枕头上印出霞光,映得脸颊如星般晕染。
月光如同一缕梭子,心情却只有半寸宽。
思绪如潮水般起伏不定,没有固定的方向。
用瑶钗占卜,挑动着翠色的头发。
懒得去挑拂玉灯下的虫烬。
人间的深沉怨恨尚未了结,
背着灯光羞于见人,心里满是疑问。

注释:

  • 蝶酣:形容蝴蝶醉于花香,沉迷于美好事物。
  • 蜂腻:蜜蜂在花间徘徊,享受花蜜。
  • 黄初褪:黄昏的光辉渐渐褪去。
  • 印枕:在枕头上留下印记。
  • 霞添:霞光映衬。
  • 宛转思潮:比喻思绪如潮水般起伏。
  • 卜瑶钗:用瑶钗占卜,象征占卜或命运的探索。
  • 翠鬒:翠绿色的头发。
  • 慵剔:懒得去拨弄。
  • 虫烬:灯下的虫子和残留的烬火。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了“卜瑶钗”,在古代文学中,瑶钗常被用来占卜,象征着命运与爱情的探索。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自然景象或物品来象征人的情感与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岸登,清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而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爱情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受当时文人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影响,表达了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对人间情感的深切思索。

诗歌鉴赏:

《应天长 其一》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诗,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内心复杂的情感与思绪。开篇便用“蝶酣蜂腻”来传达一种生动的自然景象,仿佛让人置身于黄昏的花间,感受到一份惬意与美好。然而,接着却转入思绪的复杂,“月一梭,心半寸”,用月光的细腻与内心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与情感的对比中,流露出对人世间无尽怨恨的感慨。尤其在“未了人间沉恨”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困惑,令人深思。作者的情感细腻而真挚,将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以优美的意象表现出来,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人世浮沉的无奈与沉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蝶酣蜂腻黄初褪:描绘黄昏时分,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沉醉的景象。
  2. 印枕霞添星颊晕:夜晚即将来临,枕头上印出霞光,映得脸颊如星光闪烁。
  3. 月一梭,心半寸:月光如梭,心情却只剩一寸,表达内心的渺小与孤独。
  4. 宛转思潮无定准:思绪如潮水般起伏不定,难以把握。
  5. 卜瑶钗,挑翠鬒:用瑶钗占卜,轻挑翠色的发髻,象征对命运的探索。
  6. 慵剔玉釭虫烬:懒得去拨弄灯下的虫子和残烬,表达一种消极的态度。
  7. 未了人间沉恨:对人世间深沉怨恨的感慨,暗示生活的苦闷。
  8. 背灯羞见问:在灯光背后羞于见人,内心充满疑问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月光比作梭,形象生动。
  • 拟人:思潮如潮水,赋予思绪以生命。
  • 对仗:如“卜瑶钗,挑翠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对比,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人世间沉重情感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与美好。
  • :象征希望与向往。
  • :象征孤独与思念。
  • 瑶钗:象征命运与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月一梭”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心情的渺小
    • C) 光影的变化
  2. “卜瑶钗”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命运与爱情
    • C) 自由
  3. “背灯羞见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自信
    • B) 疑惑与羞愧
    • C) 快乐

答案:

  1. A) 时间的流逝
  2. B) 命运与爱情
  3. B) 疑惑与羞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周岸登的《应天长 其一》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但周岸登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李清照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