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其四 初秋闺怨》

时间: 2025-01-14 04:07:31

凫藻才宜火,桃笙不耐香。

朝来无语暗思量,只恐莲壶银箭、夜须长。

梦断惟含笑,啼残懒更妆。

龙须六尺锦匡床,怎奈好天、辜负是新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 其四 初秋闺怨
作者: 吴绮 〔清代〕

凫藻才宜火,桃笙不耐香。
朝来无语暗思量,只恐莲壶银箭夜须长。
梦断惟含笑,啼残懒更妆。
龙须六尺锦匡床,怎奈好天辜负是新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初秋时节的闺中怨思。诗中写道:水草刚刚适合燃火,桃笙(桃木制的乐器)却又难以耐受香气。今天早上没有说话,只是在暗自思念,唯恐莲花壶里的银箭(指的是夜晚的漫长)又要延续得很久。梦醒时只剩微笑,哭泣后懒得再化妆。六尺长的锦匡床上,怎么忍心让这美好的天气辜负了新凉的秋意。

注释:

  • 凫藻:水中的草,适合生火的意思。
  • 桃笙:一种用桃木制作的乐器。
  • 莲壶:莲花盛开的地方,象征着美好和纯洁。
  • 银箭:比喻夜晚漫长,像箭一样飞逝。
  • 龙须:指的是床上的龙须锦,被形容得很长。
  • 匡床:一种床,通常是用来休息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绮,清代女诗人,其作品多描写女性内心情感,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闺怨、离愁等主题。她的诗风清新婉约,常常融入自然景象,表现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南歌子 其四 初秋闺怨》创作于初秋时节,正是万物渐渐衰退,情感愈加浓烈的时刻。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反映出内心的思念与怨愁。

诗歌鉴赏:

这首《南歌子 其四 初秋闺怨》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女性在秋季时节的孤独与思念。开篇以“凫藻才宜火,桃笙不耐香”引入,水草的燃烧与桃木乐器的香气形成对比,暗示着诗人心中的矛盾与挣扎。在初秋的晨光中,她默默思虑,生怕漫长的夜晚让思念愈加沉重。

整首诗的情感在梦断时达到了高潮,诗人“惟含笑”的状态与“啼残懒更妆”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从梦境中的甜美到现实中的无奈转变。最后一句“怎奈好天辜负是新凉”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顶峰,既有对美好天气的向往,也流露出对短暂愉悦的无奈。

吴绮的诗作在语言上优雅而含蓄,情感真挚而细腻,给人以深刻的共鸣和思考,使这首诗成为描绘秋季闺怨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凫藻才宜火,桃笙不耐香:水草刚好适合生火,而桃木乐器却不能承受香气的诱惑,暗示诗人内心的矛盾。
  2. 朝来无语暗思量:早晨没有说话,只有暗自思念,表现出孤独的思绪。
  3. 只恐莲壶银箭夜须长:担心夜晚漫长,思念的情感将会更加沉重。
  4. 梦断惟含笑,啼残懒更妆:梦醒时只剩微笑,哭泣之后懒得再化妆,体现出无奈与失落。
  5. 龙须六尺锦匡床:六尺长的锦匡床,形象地展现出诗人的内心空间。
  6. 怎奈好天辜负是新凉:好的天气让人感到惋惜,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凫藻”和“桃笙”,突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象征:莲壶、银箭等意象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与无奈的现实。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现了女性在初秋时节的孤独与思念,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刻展示了秋季的萧瑟与内心的纠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凫藻: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2. 桃笙:代表着青春与美好的音韵。
  3. 莲壶:象征纯洁与理想。
  4. 银箭:比喻时间的飞逝与夜晚的漫长。
  5. 龙须锦匡床: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桃笙”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花
    C. 一种水草
    答案:A. 一种乐器

  2. “梦断惟含笑”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A. 快乐
    B. 无奈与失落
    C. 兴奋
    答案:B. 无奈与失落

  3. 诗中的“莲壶”象征了什么? A. 纯洁与理想
    B. 财富
    C. 劳动
    答案:A. 纯洁与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清照的《声声慢》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女性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但李清照的表达更显直白与激烈,而吴绮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婉约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秋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