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径荒芜岂邃居,
鸟巢鱼窟更安如。
逢人只合长缄口,
避客终当讳读书。
船入竹中聊断问,
兰生道上亦妨锄。
从今玩世休希阮,
一唱猖狂计尚疏。
白话文翻译:
这三条小径荒废了,哪里还有雅致的居所呢?
鸟巢和鱼窟倒是更显安宁。
见到人时只应默默无言,
避开客人时更要忌讳读书。
船只驶入竹林中,随便问个事情,
路边的兰花也怕被锄草。
从今往后,我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即便是猖狂的表现也只算是稀松平常。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径:指三条小路,象征隐居生活。
- 荒芜:荒废、没有打理。
- 岂:难道。
- 邃居:深邃的居住场所,指隐居。
- 长缄口:长久地保持沉默。
- 讳:忌讳、避讳。
- 聊:随便。
- 妨:妨碍。
- 希阮:希冀阮籍,指对世俗名利的向往。
- 猖狂:放纵、放肆。
典故解析: 阮籍: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以放荡不羁的个性著称,常被用来指代一种洒脱、随性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余佑,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诗风崇尚自然,常表达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个人隐居的时刻,诗人感受到世俗的纷扰与喧嚣,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社会交往的厌倦。
诗歌鉴赏:
《偶感》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对世俗交往的反思。开篇以“荒芜”之景引入,显示出环境的荒凉与内心的孤寂。这种对比不仅勾勒出诗人所处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无奈与失望。接着,诗人提到鸟巢和鱼窟,暗示在自然中寻求安宁的理想,体现了自然之美与人心之归属的关系。
在“逢人只合长缄口,避客终当讳读书”中,诗人强调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得,表明对世俗交往的拒绝和对知识的珍视。此处的“缄口”和“讳读”形成鲜明对比,既是对外界的防备,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守护。后半部分提到的“船入竹中聊断问,兰生道上亦妨锄”,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于生活环境的细腻观察与思考,显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最终,诗人以“从今玩世休希阮”作结,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放弃,展现了他洒脱而不羁的生活态度。这种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矛盾。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洪流中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径荒芜岂邃居:三条小路已荒废,哪里还有安静的居所呢?
- 鸟巢鱼窟更安如:鸟巢和鱼窟倒显得更为宁静。
- 逢人只合长缄口:见到人时最好保持沉默。
- 避客终当讳读书:避开客人时更应忌讳读书。
- 船入竹中聊断问:船只驶入竹林,随便问个事情。
- 兰生道上亦妨锄:路边的兰花也怕被锄草。
- 从今玩世休希阮:从今往后,我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 一唱猖狂计尚疏:即便表现得猖狂,也只是稀松平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鸟巢”和“鱼窟”比喻隐逸的安宁。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式排列,强调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交往的拒绝,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径:象征隐居生活与内心的孤独。
- 鸟巢鱼窟:代表自然的安宁与归属感。
- 兰花:象征高洁与宁静,表明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船:象征自由与探索,反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偶感》的作者是谁?
- A. 王余佑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鸟巢鱼窟”代表了什么?
- A. 诗人的朋友
- B. 自然的安宁
- C. 诗人的家乡
- D. 诗人的烦恼
-
存在于诗中“从今玩世休希阮”的意思是:
- A. 追求名利
- B. 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 C. 寻找朋友
- D. 喜欢喧闹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王余佑的《偶感》均表达了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强调自然之美,而王余佑则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对世俗的拒绝。
- 陶渊明的《饮酒》也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其情感更为洒脱,与王余佑的深沉孤独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王余佑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对《偶感》的全面解析和学习资料,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