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
时间: 2025-01-01 11:47: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僧
苏轼
道人自嫌三世将,
弃家十年今始壮。
玉骨犹含富贵余,
漆瞳已照人天上。
去年相见古长干,
众中矫矫如翔鸾。
今年过我江西寺,
病瘦已作霜松寒。
朱颜不办供岁月,
风中蒿火汤中雪。
如问君家面黄翁,
乞得摩尼照生灭。
莫学王郎与支遁,
臂鹰走马怜神骏。
还君图画君自收,
不如木人骑土牛。
白话文翻译:
这位道士自己嫌弃三世的轮回,十年来放弃家庭如今才开始壮大。虽然他的骨骼犹然显得富贵的余韵,但他的眼神已映照着天上的人。去年在古长干相遇,他在人群中显得矫健如飞翔的鸾鸟。今年我在江西的寺庙再见到他,他已经瘦弱得像霜松一样寒冷。红颜已无法抵挡岁月的侵蚀,像风中的蒿草,汤中的雪。若问你家那位面黄的老翁,祈求得到摩尼珠照亮生死的道理。不要学习王郎和支遁,骑马射鹰可怜那神俊。还你一幅画,你自己去收藏,不如木人骑土牛。
注释:
- 道人:指道士,修道之人。
- 三世:指生死轮回的三世,体现佛教思想。
- 弃家:离开家庭,指放弃世俗生活。
- 玉骨:形容人的体态和气质,寓意高贵。
- 漆瞳:形容眼睛黑亮,目光清澈。
- 矫矫如翔鸾:形容人态度矫健,像鸾鸟一样高贵。
- 霜松寒:形容人的身体虚弱,像寒冬中的松树。
- 朱颜:指年轻人的面容。
- 摩尼:佛教用语,意为照亮生死的智慧。
- 王郎:指王维,支遁指支道林,两位著名的隐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气度,也有婉约派的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与僧侣相交之际,表达了对于人生、世俗与修行之间的思考与感悟。诗中表现了对僧侣的敬意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赠僧》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于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对比。诗的开头,苏轼用“道人自嫌三世将”引入主题,表达了对轮回与世俗生活的厌倦。诗中提到的“弃家十年”不仅是道士的经历,也是苏轼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接着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道士的气质与境遇,仿佛在说即使外表看似高贵,但内心的孤独与寒冷却是难以掩饰的。诗的后半部分,苏轼用“朱颜不办供岁月”暗示了时间对人的无情,岁月的流逝使得年轻的容颜无法承受。最后以“还君图画君自收”结束,表达了对道士自身选择的尊重,同时也隐含了一种无奈与叹息。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人自嫌三世将”:道士自己厌烦轮回生死。
- “弃家十年今始壮”:放弃家庭十年,才开始感到心智成熟。
- “玉骨犹含富贵余”:身形仍然显得高贵。
- “漆瞳已照人天上”:眼神清澈,仿佛能看透天上人间。
- “去年相见古长干”:去年在古长干相遇。
- “众中矫矫如翔鸾”:在人群中显得特别矫健,如鸾鸟翱翔。
- “今年过我江西寺”:今年在江西的寺庙遇见。
- “病瘦已作霜松寒”:他变得病弱,宛如霜松一般寒冷。
- “朱颜不办供岁月”:年轻的容颜无法抵挡岁月。
- “风中蒿火汤中雪”:形容脆弱的状态。
- “如问君家面黄翁”:若问你家中面黄的老翁。
- “乞得摩尼照生灭”:祈求得到智慧照亮生死。
- “莫学王郎与支遁”:不要模仿王维与支道林。
- “臂鹰走马怜神骏”:骑马射鹰可怜那英俊。
- “还君图画君自收”:归还你一幅画,你自己去收藏。
- “不如木人骑土牛”:不如木人骑土牛,朴实无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朱颜不办供岁月”,用红颜比喻年轻人对时间的无力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风中蒿火汤中雪”。
- 拟人:将时间与岁月拟人化,表现出其无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修行的意义,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真正精神追求的渴望。通过对道士境遇的描绘,引发了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淡然与无奈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人:象征着追求精神与真理的人。
- 玉骨:象征高贵的气质与内涵。
- 漆瞳:象征着智慧与清澈的心灵。
- 霜松:象征着寒冷与孤独。
- 摩尼:象征着智慧与启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道人”指的是什么人?
- A. 学者
- B. 道士
- C. 商人
- D. 农民
-
诗中“朱颜不办供岁月”意指什么?
- A. 年龄的增长
- B. 美丽的容貌
- C. 时光的流逝
- D. 生活的艰辛
-
“矫矫如翔鸾”是形容什么?
- A. 生活的富贵
- B. 人的高贵气质
- C. 自然的美丽
- D. 思想的深刻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 贾岛《寻隐者不遇》
诗词对比:
- 苏轼与王维的风格对比:苏轼的作品更关注人生哲理与个体内心的挣扎,而王维则偏重于自然的和谐美与诗意的宁静。两者虽然主题相近,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