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宴游南郊和韵》
时间: 2025-01-19 23:44: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结伴欢游野趣长,
诗才深恐负重阳。
难除今日登高俗,
预想明年此会狂。
吟兴剧防租吏败,
兵灾愿借菊花禳。
中原莫得平安信,
忧国还须罢举觞。
白话文翻译:
结伴外出游玩,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我担心自己的诗才无法配得上重阳佳节。
今天登高的习俗难以摆脱,
我预想明年再次欢聚时会更加狂欢。
吟唱的兴致太过,恐怕被租吏打扰,
在战乱中,我希望借菊花祈求安宁。
中原地区没有平安的消息,
忧国忧民之际,还是应该停止饮酒举杯。
注释:
- 结伴:结成伙伴,同行的意思。
- 欢游:欢乐地游玩。
- 野趣:野外的乐趣,指亲近自然的乐趣。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象征着登高和长寿。
- 俗:习俗,指人们常常在重阳节登高的传统。
- 吟兴:吟唱的兴致。
- 租吏:指征租的官吏,指当时的税务官员。
- 兵灾:战争带来的灾难。
- 菊花:重阳节时,人们常以菊花象征长寿和健康。
- 中原:指中国的中心地区,历史上多次战乱的地方。
- 罢举觞:停止举杯,指停止饮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松,清代诗人,生活在清朝的中后期。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常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作品在当时受到较高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期间,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虽在重阳佳节之际与友人欢聚,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心与思考。
诗歌鉴赏:
王松的《九日宴游南郊和韵》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欢愉场景,呈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诗人和友人欢聚在一起,享受着自然的乐趣;另一方面,诗人却因国家动荡、战乱而感到忧心忡忡。整首诗在欢快的表象下,潜藏着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的前两句通过“结伴欢游”和“诗才深恐”展示了诗人对友谊与诗歌的渴望,而后两句则转向对未来的思考与无奈,表现出对明年重阳节的期待与担忧。中间几句则将个人的游玩兴致与社会动荡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在“兵灾愿借菊花禳”一句中,菊花不仅是重阳节的重要象征,也寄托了诗人对平安的祈求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体现了王松作为清代诗人的风格特征,同时也传达了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展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结伴欢游野趣长:结伴同游,享受野外的乐趣,传达了诗人与友人共聚的愉悦心情。
- 诗才深恐负重阳:诗人担心自己的才华无法与重阳节的盛况相匹配,流露出对自己诗才的自谦。
- 难除今日登高俗:强调重阳节登高的习俗难以摆脱,反映出对传统习俗的尊重。
- 预想明年此会狂:对明年的聚会充满期待,表现出乐观的情绪。
- 吟兴剧防租吏败:担心吟唱的兴致被租吏打扰,反映出对官吏的忧虑。
- 兵灾愿借菊花禳:希望通过菊花来祈求战乱平息,表现出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 中原莫得平安信: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没有平安的消息,体现了对国家现状的忧虑。
- 忧国还须罢举觞:忧国之情使得诗人选择不再饮酒,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例如“结伴欢游”和“诗才深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菊花象征着长寿与平安,通过祈求菊花来表达对安宁的期盼。
- 排比:通过排比的方式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现实的忧虑,增强了表达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欢乐的外表下,深藏的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意象分析:
- 野趣:象征生活的乐趣,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菊花:在重阳节中,菊花象征着长寿与健康,同时也是对安宁的祈求。
- 登高:登高的习俗象征着向上、追求长寿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中原:象征着国家的命运,代表着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松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在重阳节,人们常常会做什么活动?
- A) 游泳
- B) 登高
- C) 吃月饼
- D) 赛龙舟
-
诗中提到“菊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财富
- B) 平安
- C) 快乐
- D) 忍耐
答案:
- C) 清代
- B) 登高
- B) 平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松《九日宴游南郊和韵》与杜甫《登高》两首诗均表现了在特定节日中对人生与国家的思考。王松的诗歌更显世俗的欢乐与忧虑交织,而杜甫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对国家的忧虑,反映出两位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人生的不同理解与感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重阳节的文化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