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有交师辇下
作者: 林逋 〔宋代〕
滤罗閒佩氎巾轻,
秋籁随身指去程。
辇下大僚多好事,
退朝谁着道衣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的情感。诗人身着轻盈的罗衣,佩戴着轻巧的饰品,随着秋风的声音,指引着行程。在辇下,许多官员聚集在一起,讨论着美好的事情,而在退朝之后,又有谁穿着道袍来迎接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滤罗:一种轻薄的丝织品,形容衣服轻盈。
- 氎巾:一种细巧的头巾或腰巾。
- 秋籁:秋天的风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辇下:皇帝或大官的车子下面,指在朝廷或权力中心附近。
- 大僚:指高级官员。
- 道衣:道士的服装,象征着道教文化。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道衣”与道教文化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道教的影响。道教士人通常被视为清净无为的象征,与世俗权力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号寒山,宋代诗人和词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政治环境动荡,官场复杂。诗人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官场事务的淡漠。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风格,展现了林逋对送别场景的细腻观察。开头两句,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己轻盈的装扮和随风而来的秋日气息,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这种轻盈不仅是衣物的特质,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淡泊和洒脱。
中间两句则转向对官场的观察,提到“辇下大僚多好事”,表现了官员们的忙碌和对美好事务的追求,但这种美好在诗人眼中似乎显得空洞。最后一句“退朝谁着道衣迎”,更是将诗人的态度表露无遗,表达了对世俗权力的无所谓和对道教清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构建了一种清雅、高远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与对世事的冷漠,体现了林逋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滤罗閒佩氎巾轻:诗人穿着轻薄的罗衣,佩戴着轻巧的头巾,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状态。
- 秋籁随身指去程:秋风的声音伴随着他,仿佛在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暗示时间的流逝。
- 辇下大僚多好事:在皇帝的辇下,许多官员聚集,讨论着美好的事情,反映了官场的繁忙与热闹。
- 退朝谁着道衣迎:退朝后,谁会穿着道袍来迎接,表明对世俗权力的冷淡与对道教清净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滤罗”和“氎巾”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将秋风比作指引,表现出一种自然与人的和谐。
- 象征:道衣象征着道教文化,代表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与对官场事务的淡漠,展现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滤罗:象征轻盈与自由。
- 秋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和谐。
- 道衣:象征道教的清净与世俗的对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滤罗”指的是?
A. 重厚的衣物
B. 轻薄的丝织品
C. 皮革制品
D. 绒毛服装 -
诗人通过“退朝谁着道衣迎”表达了什么态度?
A. 对官场的向往
B. 对道教的追求
C. 对世俗权力的冷淡
D. 对友人的热爱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对比林逋的《送有交师辇下》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涉及送别主题,但林逋更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在对友人的送别中融入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历史的思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林逋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