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思齐上人之宣城
林逋 〔宋代〕
林岭蔼春晖,程程入翠微。
泉声落坐石,花气上行衣。
诗正情怀澹,禅高论语稀。
萧闲水西寺,驻锡莫忘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的山林景色,阳光洒在山岭上,层层叠叠的青翠中小路延展而入。泉水从石头上流下,发出清脆的声响,花香飘散,飘到衣袍上。此刻诗人的情怀淡泊,正适合吟咏,而高深的禅理却鲜有人谈论。在宁静的水西寺中,希望你能在此驻足,不要忘记归去的时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林岭:山岭、山脉。
-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的颜色。
- 泉声:泉水的声音。
- 落坐石:泉水落在石头上,反映出自然的清幽。
- 花气:花的香气。
- 情怀澹:情感淡泊,心境平和。
- 驻锡:停留、居住。
- 莫忘归: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典故解析:
“水西寺”可能指代某个实际存在的寺庙,常被文人所提及,象征着清净和隐逸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仁,号孤山,宋代文学家、诗人,以其高洁的情操和淡泊的生活态度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常反映出对禅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林逋送别好友思齐上人前往宣城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山水禅意的向往。诗中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送思齐上人之宣城》是一首风格清新、情感深邃的送别诗。诗的开头用“林岭蔼春晖”描绘了春日的山林景象,阳光洒在青翠的山岭上,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泉声落坐石”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声音与静谧的环境,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的心境。此时,花香飘散,仿佛与诗人心中的情感相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认为“诗正情怀澹,禅高论语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和哲理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淡泊和禅理的深邃。在这里,诗人将自己与世俗的喧嚣隔离开来,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最后一句“驻锡莫忘归”则是对友人的期许,提醒他在修行的同时,不要忘记归家的路。这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坚守,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林逋高洁的情操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岭蔼春晖:描绘春天温暖的阳光照耀在青翠的山岭上,生机勃勃。
- 程程入翠微:小路蜿蜒深入青翠的山林,展现出自然的深邃和幽静。
- 泉声落坐石:泉水从石头上流下,发出清脆的声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 花气上行衣:花香飘散,飘荡到衣服上,营造出一种清新和恬静的氛围。
- 诗正情怀澹:诗人的情感淡泊,心境平和,表明他对诗歌的追求。
- 禅高论语稀:高深的禅理鲜有人讨论,反映出当时文化的孤独感。
- 萧闲水西寺:描写水西寺的宁静,给人以心灵的归宿感。
- 驻锡莫忘归:希望友人在此驻足修行,但也要时刻记得归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岭、泉水、花香等自然景物比作诗人的情感,形成一种自然与情感的交融。
- 对仗:如“泉声落坐石,花气上行衣”,形成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及对淡泊生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友谊的深刻理解。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诗人传达出内心的清净和宁静,同时也提醒友人要珍惜归途,寓意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岭: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泉水:象征纯净和心灵的明澈。
- 花香: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寺庙:象征精神的归宿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泉声落坐石”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石头上的泉水声
B. 花香飘散
C. 人们的欢笑 -
“驻锡莫忘归”是什么意思? A. 不要忘记回家
B. 停留在寺庙
C. 继续修行 -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王之涣
- 《山中送别》 王维
诗词对比: 对比林逋的《送思齐上人之宣城》和王维的《山中送别》,两首诗都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送别的情感,但林逋更强调内心的淡泊和修行之路,而王维则更多展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两位诗人的风格各有千秋,均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风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林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