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光师游天台》

时间: 2025-01-08 23:47:37

天姥山深摇锡杖,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文光师游天台
作者: 林逋 〔宋代〕

天姥山深摇锡杖,
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
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
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
莫恨此方行脚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文光师去天台山的场景。诗中提到天姥山的深邃,摇动着锡杖,春天的野花与青翠的草木共生,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松门旁的溪水流动不息,石壁上的霞光在夕阳下显得尤为迷人。诗人心境悠然,聆听鸟鸣,仿佛在欣赏自然的美景,偶然间听到人们留下的诗句。最后,作者提到自己也曾在秦中和河朔游览过,不必为此地的行程缓慢而感到遗憾。

注释:

  • 天姥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高远和理想。
  • 摇锡杖:指挥者或旅者行走的姿态,表现出悠然自得的心情。
  • 葳蕤: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
  • 松门:指松树间的小道,表现自然之美。
  • 石壁看霞:描写石壁上夕阳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 人迹:指人们留下的痕迹,暗示有文人诗客的往来。
  • 秦中河朔:指古代的两个地名,代表作者的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号清隐,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他的作品常带有淡泊明志的情怀,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性。

创作背景:

《送文光师游天台》创作于林逋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天台山是道教圣地,象征着超脱和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林逋深刻的自然感悟和对友人出行的祝福。全诗从景入情,以自然之美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开头描绘天姥山的深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友人旅途的祝福。接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生动地刻画出松门流水与石壁霞光的美景,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

诗中“闲避鸟啼应作观”一句,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心态,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此时的鸟鸣似乎成了自然的乐章,恰到好处。最后,作者提到自己也曾游览过秦中河朔,带有一丝自省与感慨,强调无论行脚如何缓慢,重要的是心灵的满足与自然的亲近。整首诗在形式上流畅自然,意境深远,体现了林逋对友人、自然与人生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姥山深摇锡杖:描绘天姥山的深邃,摇动锡杖象征着行者的沉稳与信心。
  2. 野芳春翠共葳蕤:春天的草木繁茂,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 松门过水无重数:自然景色的流动性,松门旁的流水形象生动。
  4. 石壁看霞到尽时:夕阳映照在石壁上,形成美丽的霞光,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5. 闲避鸟啼应作观:诗人心态悠闲,享受自然的宁静。
  6. 忽闻人迹自留诗:人们留下的诗句,体现了文人间的相互影响。
  7. 秦中河朔尝游览:作者提及自己的游历经历,带有自我反思。
  8. 莫恨此方行脚迟:劝慰友人不必为行程慢而忧愁,享受过程才是重要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结合,增强诗意。
  • 拟人:将自然描写得生动形象,使其富有生命力。
  • 对仗:如“闲避鸟啼”与“忽闻人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反映了诗人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享受旅途与自然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天姥山:象征理想与超然。
  • 松门与水:自然的和谐与流动。
  • 石壁与霞光:时间的流逝与美的瞬间。
  • 鸟鸣:自然声音的美,象征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林逋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天姥山”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对/错)

答案:

  1. B
  2. 理想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