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之姑苏》

时间: 2025-01-09 00:10:17

被请阊门寺,扁舟积水遥。

几程冲腊雪,一饭泊村桥。

岑色晴空映,檀烟远吹飘。

公台悉余镇,讲罢即相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之姑苏
作者: 林逋 〔宋代〕

被请阊门寺,扁舟积水遥。
几程冲腊雪,一饭泊村桥。
岑色晴空映,檀烟远吹飘。
公台悉余镇,讲罢即相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被邀请到阊门寺,乘坐小舟在雨水积聚的水面上行驶,途经几处冲刷过腊雪的地方,最后在一个村庄的桥边停靠,享用一顿饭。诗中描绘了晴朗的天空映照在岑色的山峦上,檀香的烟雾在远处飘散。最后,作者提到公台的僧人们都已经聚集,讲完经文后就相邀共聚。

注释:

  • 阊门寺:阊门是苏州的一处古门,寺院则指的是道教或佛教的庙宇。
  • 扁舟:小船,通常用于水面行驶。
  • 积水:指在雨后或融雪后积蓄的水。
  • 冲腊雪:形容经过的地方有腊雪融化的痕迹。
  • 岑色:指山峦的颜色,通常形容青翠或苍翠的感觉。
  • 檀烟:檀香的烟,常用来形容寺庙的氛围。
  • 公台:指的是僧人聚集的地方。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阊门”作为古代城市的门,常常与佛教和道教的寺庙相联系,反映出作者对于宗教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纯,号孤云,晚号山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高洁的品格著称,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林逋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宗教文化的向往和对自然生活的追求。诗中描写的宁静场景和与僧人共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林逋的《送僧之姑苏》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个宁静而和谐的氛围。开篇即提到“被请阊门寺”,这不单是地点的指引,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阊门作为古城的标志,象征着通往心灵宁静与智慧的入口。接着“扁舟积水遥”,让读者感受到水乡的柔美与恬淡,意象的运用使得整个场景生动而真实。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提到了“几程冲腊雪”,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传达出对自然变迁的敏锐观察和思考。雨后的清新与腊雪的残留形成对比,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最后,结尾提及公台的众僧相邀,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与温暖,让整首诗在宁静中流露出一丝温情。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清新而淡雅,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际关系的珍视,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林逋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被请阊门寺:受邀去寺庙,意味着一种交流与思想的碰撞。
    2. 扁舟积水遥:小船在远处的积水中行驶,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3. 几程冲腊雪:经历了几处风景,表现出旅途的艰辛与美丽。
    4. 一饭泊村桥:在村庄的桥上停下,享用简单的饭食,反映出生活的朴实。
    5. 岑色晴空映:晴朗的天空下,山色与天色交相辉映,描绘出自然的美丽。
    6. 檀烟远吹飘:香烟轻轻飘散,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7. 公台悉余镇:提及僧人聚集,显示出人际间的和谐。
    8. 讲罢即相招:讲完经文后相互邀请,体现出友谊与团聚的温暖。
  • 修辞手法

    1. 对仗:如“几程冲腊雪,一饭泊村桥”,工整而有韵味。
    2. 意象:水、雪、香烟等多重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富有层次感。
    3.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的画面。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阊门:象征着文化与宗教的交汇点,是心灵的归属。
  • 扁舟:代表着自由与放松,体现出轻松的生活态度。
  • 腊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
  • 檀烟:代表着宗教氛围,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被请阊门寺”中的“阊门”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个城市的门
    C. 一条河流
    D. 一个村庄

  2. 诗中提到的“积水”是指: A. 大雨后的水
    B. 干涸的河流
    C. 河流的源头
    D. 湖泊的水面

  3. “岑色晴空映”中的“岑色”指的是什么? A. 树木的颜色
    B. 山的颜色
    C. 天空的颜色
    D. 水的颜色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苏轼《题西林壁》
  2. 王维《山居秋暝》
  3.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林逋的《送僧之姑苏》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人的反思,但林逋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王维则更强调个人内心的孤独与自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李清照词选》
  • 《中华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