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闻义师谒池阳郡守
作者:林逋 〔宋代〕
渺渺大江流,沿洄过几州。
登舻忽此别,振锡未尝游。
九子寻真界,千兵见假侯。
松枝谈妙字,铃阁想迟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送别之情。大江浩浩荡荡,流经几座州府。在船上与朋友道别,心中感慨万千。虽然我没有真正游历过这片水域,但心中向往已久。九个子弟寻求真理的境界,千军万马却对虚假的侯爵感到失望。松树的枝条上谈论着深奥的字句,铃阁的回响让我想要在此多留片刻。
注释:
- 渺渺:形容水流广阔无边的样子。
- 沿洄:沿着水流的曲折。
- 舻:小船。
- 振锡:指的是手中持有的锡杖,象征着道教的修行者。
- 九子:指代追求真理的人,出自“九子”之说,代表追求真理的志向。
- 千兵:形容大势的兵马,象征着众多追随者。
- 松枝:松树的枝条,象征着高洁和长青的品德。
- 铃阁:一种建筑,铃声悦耳,象征着美好的环境。
典故解析:
“九子寻真界”中的“九子”可能指的是道教中追求理想境界的修士,传递出一种追求真理和理想的精神。“千兵见假侯”则可能反映出对虚假权威的否定。这些典故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熙,号云溪,晚号梅溪,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因其高洁的品格与清新脱俗的诗风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林逋与友人分别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之情。在当时,士人的交往多以书信和送别诗的方式进行,表现出他们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闻义师谒池阳郡守》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江的浩荡与离别的惆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诗的前两句“渺渺大江流,沿洄过几州”,用广阔的江河来象征友谊的绵延与无尽,给人以开阔的视觉联想。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离别时的怅然与对未来的思考,尤其是“登舻忽此别,振锡未尝游”,将离别的瞬间与未曾游历的遗憾交织在一起,使得情感更加深沉。
后两句“九子寻真界,千兵见假侯”则引入了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追求真理与虚假权威的反思,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失望。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与哲理思考,使得离别的情感在更深层次上得以升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渺渺大江流:大江的流动悠远而宽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沿洄过几州:水流弯曲,经过多个州府,体现了旅途的漫长。
- 登舻忽此别:在船上突然与友人道别,强调了离别的仓促与意外。
- 振锡未尝游:虽手执锡杖,却未曾游历,表达了对旅途的向往。
- 九子寻真界:九个志同道合的人追寻理想的境界。
- 千兵见假侯:千军万马却对虚假权威感到失望,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
- 松枝谈妙字:松树的枝条上讨论深奥的字句,象征着高洁的文化追求。
- 铃阁想迟留:在铃阁中回响的铃声使人想要多停留一会儿,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大江比喻人生的流逝。
- 对仗:如“九子寻真界,千兵见假侯”,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松枝和铃阁象征着高洁与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同时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表现出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江:象征人生旅途的延续与无尽。
- 松枝:象征高洁的品德与追求。
- 铃阁:象征美好的环境与留恋的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江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时间的流逝
- C. 自然景观
-
“九子”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追求真理的人
- B. 诗人的朋友
- C. 士人的理想
-
诗中提到的“振锡”指的是?
- A. 一种乐器
- B. 道教的修行者
- C. 一种饮品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同样是送别诗,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但更加豪放与奔放。
- 《离骚》屈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失落,主题与《送闻义师谒池阳郡守》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