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次公游蓬莱兼呈沈留侯》

时间: 2025-01-04 09:39:13

为厌风尘作客难,且依仙吏策轻鞍。

燕台碧树云初转,秦望神芝露未乾。

岂有侯门怜骏骨,好从海客问金丹。

酒徒去住忽无定,离思中宵月里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吴次公游蓬莱兼呈沈留侯
作者: 徐旭龄 〔清代〕

为厌风尘作客难,
且依仙吏策轻鞍。
燕台碧树云初转,
秦望神芝露未乾。
岂有侯门怜骏骨,
好从海客问金丹。
酒徒去住忽无定,
离思中宵月里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身处纷扰世俗的厌倦,以及对逍遥自在的渴望。
为了厌倦风尘的生活,难以作客他乡,
我只依靠仙人和轻便的马鞍。
在燕台,碧绿的树木伴随初升的云彩,
在秦地,神芝的露水尚未干透。
难道侯门之中会怜惜那些俊美的骨骼,
不如向海上的旅人询问长生不老的金丹。
酒徒的去留忽然无定,
在离愁别绪中,我在月光下默默凝视。

注释:

  • 风尘:指世间的纷扰和劳累,形容繁忙的生活。
  • 仙吏:指神仙的官吏,借以表示轻松自在的生活。
  • 燕台:指燕国的高台,象征美好的景色。
  • 秦望:指秦国的远望,象征对远方的向往。
  • 侯门:指高贵的家庭或门第。
  • 金丹:指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老之药。
  • 酒徒:指喝酒的人,象征生活的无常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旭龄,清代诗人,以诗风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风貌,常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革之际,诗人借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悠闲自在生活的渴求,反映了时代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开头两句以“风尘作客难”引入,展现出诗人对纷扰生活的反感,承接后文用“仙吏策轻鞍”描绘出理想的生活状态,想要逃离世俗的束缚。接下来的描绘“燕台碧树云初转”和“秦望神芝露未乾”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仿佛在邀请友人一起追求那份逍遥。

接着,诗人通过“岂有侯门怜骏骨”一句,反思对名利的追求,指出高贵的家庭并不一定能理解杰出人才的价值,反而更应向“海客”请教长生的道理,表现了对精神追求的向往。最后以“酒徒去住忽无定,离思中宵月里看”收尾,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思念的氛围,使整首诗情感更加深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为厌风尘作客难:表达对繁忙生活的厌倦,作客他乡感到困难。
  2. 且依仙吏策轻鞍:渴望依靠神仙的自由和轻松的生活。
  3. 燕台碧树云初转:描绘优美的自然风光,象征理想境地。
  4. 秦望神芝露未乾:展现对远方的向往,蕴含追求理想的情怀。
  5. 岂有侯门怜骏骨:质疑高门大户对优秀人才的怜惜。
  6. 好从海客问金丹:提倡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7. 酒徒去住忽无定:表达生活的无常,酒徒的去留不定。
  8. 离思中宵月里看:在离愁中独自望月,增添了思念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生活比作依靠仙人和轻鞍的状态,生动展现了诗人的向往。
  • 意象:通过自然意象,如“燕台碧树”、“月里看”,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传递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尘:象征繁忙与困扰。
  • 仙吏:象征理想中轻松自在的生活。
  • 碧树、云:代表美好的自然景象,象征理想的归宿。
  • 金丹:象征追求长生与精神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风尘的态度是: A. 向往
    B. 厌倦
    C. 无所谓

  2. “酒徒去住忽无定”中的“酒徒”指的是: A. 高贵的人
    B. 追求自由的人
    C. 喝酒的人

  3. 诗中提到的“金丹”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名望
    C. 长生不老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别》 王之涣:同样在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更多的是对友情的眷恋与希望。
  • 《月下独酌》 李白: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孤独的感慨更为明显,表现出对自由与酒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