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绵山途中作》
时间: 2025-01-04 09:12: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策蹇寻名山,翘首望空翠。
峰峦势嵯峨,迢迢远难致。
迤逦缘溪行,逼仄常恐坠。
众鸟多幽声,群木饶古意。
午鸡鸣荒村,远磬闻山寺。
旷野景既殊,境幽人亦异。
未及事登临,吾心亦已遂。
白话文翻译:
策马缓行,寻访名山,仰望空中碧绿的山峰。
山峰高耸,气势雄伟,遥远而难以抵达。
沿着小溪缓缓行走,狭窄的路常让我心生恐惧,
众多鸟儿发出幽幽的鸣叫,树木苍翠,饶有古意。
午时,鸡在荒村中鸣叫,远处寺庙传来钟声。
广阔的野外景色独特,幽静的环境让我心境也变得不同。
虽未能登上山巅,但我内心的渴望已然得到满足。
注释:
- 策蹇:策马行走,蹇指马的状态,表明骑马的艰难。
- 翘首望空翠:仰头望着空中的青翠山峰。
- 峰峦势嵯峨:山峰高耸,气势雄伟。
-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 幽声:鸟儿发出的清幽的声音。
- 荒村:无人居住的村落,表示人迹罕至。
- 远磬:远处寺庙的钟声,表明宁静的气氛。
- 旷野:开阔的野外,表示自然的广阔。
- 境幽:环境清幽,指自然景色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浚(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歌通常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注重抒情和意境。
创作背景:
《游绵山途中作》是梁浚在游历绵山途中所作,诗中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向往与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游访绵山的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诗的开篇以“策蹇寻名山”引入,描绘了诗人骑马寻访名山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探索的精神与对风景的向往。接着,诗人用“峰峦势嵯峨”来形容山的壮丽,显示出自然的伟岸与雄浑,进一步引发了诗人对高远之境的追求。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细致描绘了沿途的景象,“众鸟多幽声,群木饶古意”,展现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氛围,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清幽宁静。午时鸡鸣与远处寺庙的钟声,增添了人间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诗人虽未能如愿登山,但“吾心亦已遂”的结尾,反映出一种心灵的满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构建了一个既有壮丽山河又有细腻情感的境界,体现了清代山水诗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策蹇寻名山:诗人骑马前往名山,表达出对名山的向往。
- 翘首望空翠:仰头望着青翠的山峰,传达一种渴望与期待。
- 峰峦势嵯峨:描绘山的雄伟气势,增强了自然的壮丽感。
- 迢迢远难致:路途遥远,难以抵达,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追求的艰辛。
- 迤逦缘溪行:沿着小溪缓缓行走,展现出细腻的景象。
- 逼仄常恐坠:狭窄的山路让人感到不安,传递出一种内心的紧张感。
- 众鸟多幽声:鸟鸣声清幽,增添了诗的意境。
- 群木饶古意:古树苍翠,富有历史感,传达出古老的气息。
- 午鸡鸣荒村:鸡叫声在荒村中回荡,带来生活的气息。
- 远磬闻山寺:远处寺庙的钟声,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旷野景既殊:开阔的野外景色独特,表现自然的变化。
- 境幽人亦异:幽静的环境使人心境也随之改变。
- 未及事登临:虽未能登高,但内心的追求已得到满足。
- 吾心亦已遂:表达心灵的满足,反映出对自然的深切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对比山的雄伟与人之渺小,表现自然的壮丽。
- 拟人:鸟儿的声音被赋予情感,使自然更具生机。
- 对仗:整首诗中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虽然旅途中面临艰辛,但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却是最重要的。自然不仅是外在的景致,也是一种内心的寄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山: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峰峦:代表自然的壮丽与雄伟。
- 溪水:象征着平静与流动的生活。
- 鸟鸣:传达宁静与生机。
- 古木:象征历史与岁月的积淀。
- 荒村:表现人迹罕至的自然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策蹇”意指: A. 骑马前行
B. 马失前蹄
C. 走路
D. 乘船 -
诗中提到的“远磬”指的是什么? A. 远处的钟声
B. 远处的风声
C. 远处的鸟鸣
D. 远处的溪水 -
诗人的心境最终如何? A. 愤怒
B. 满足
C. 迷茫
D. 绝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游绵山途中作》均描绘了自然之美,但王维更注重山水的静谧与孤独感,而梁浚则在追求自然的同时,表达了内心的渴望与满足。两者在意境上有所不同,王维更偏向于内心的反思与沉思,梁浚则显得活泼与向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山水诗研究》
- 《古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游绵山途中作》的诗意与背景,提升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