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六日大雪》
时间: 2024-09-19 21:48: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晚蓬山下直馀,
笑看六出点衣裾。
絮飞帘外无萦绊,
花落阶前不扫除。
松鬣垂身全类我,
竹头抢地最怜渠。
短檠便可捐墙角,
剩有窗光映读书。
白话文翻译:
在薄暮时分,蓬山的景色依然清晰,
我微笑着看着六片雪花轻轻落在衣裳上。
雪絮飞舞在帘外,没有任何牵挂,
花瓣洒落在台阶前我也不去打扫。
松树的枝条垂下,与我极为相似,
竹子的根部扎入土中,让我最为怜惜。
短小的灯笼可以简单地放在墙角,
剩下的窗光照耀着我静心读书。
注释:
- 薄晚:指傍晚时分,光线微弱。
- 蓬山:可能指某种山名,或形容山的蓬勃生机。
- 六出:指六角形的雪花。
- 絮飞:形容雪花轻盈飞舞的样子。
- 松鬣:松树的枝条,形象地描绘了树的形态。
- 竹头:竹子的顶部,形容竹子的生长状态。
- 短檠:短小的灯笼,通常用于夜间照明。
典故解析:
- “六出”:古人对雪花的形态有不同的描述,六角形是最常见的。
- “不扫除”:表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不拘泥于世俗的清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字公亮,号子文,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以山水田园诗而闻名,作品多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大雪时节,诗人通过雪景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十二月六日大雪》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大雪时节的心境和情感。开篇的“薄晚蓬山下直馀”,给人以宁静的氛围,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雪夜。接下来的“笑看六出点衣裾”,则体现了诗人对雪花的欣赏与喜悦,雪花飘落在衣衫上,成为一种自然的亲密接触。
“絮飞帘外无萦绊,花落阶前不扫除”,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杂的超然态度。雪花飞舞,花瓣落地,诗人选择不去打理,表现出一种洒脱和对自然的尊重。这样的情绪在后面“松鬣垂身全类我,竹头抢地最怜渠”中得以延续,诗人将自己与自然中的松树和竹子相类比,表现了对自由与自然生机的向往。
最后两句“短檠便可捐墙角,剩有窗光映读书”则将诗人的生活情境与内心世界结合起来,短小的灯笼放在墙角,窗外的光线洒入,构成了一个温馨而又充满书香气息的空间,读书成为了他心灵的归宿。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冬日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薄晚蓬山下直馀:描绘了傍晚薄薄的光影,蓬山的景色依旧清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笑看六出点衣裾:诗人愉悦地观看雪花落在衣服上,表现了他的轻松心情。
- 絮飞帘外无萦绊:雪花在窗外飞舞,无须牵挂,体现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洒脱。
- 花落阶前不扫除:对花瓣的落下不去清扫,表现出对自然的顺应和不拘礼节。
- 松鬣垂身全类我:松树的样子与我相似,传达出对自然的认同与亲近。
- 竹头抢地最怜渠:竹子扎根土中,诗人最为怜爱,可能代表着坚韧与生存的力量。
- 短檠便可捐墙角:小灯笼可以随意放置,表现生活的简约和对物质的淡泊。
- 剩有窗光映读书:窗外光线照耀,诗人沉浸在读书的世界中,体现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树和竹子比作自己的情感寄托,增强了自然与人之间的联结。
- 拟人:雪花飞舞、花瓣落地的描绘,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和意象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展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花:象征着纯洁与宁静,传达出诗人对冬日的赞美。
- 松树、竹子:象征坚韧与生机,代表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与自我认同。
- 灯笼:象征着温暖的生活,体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六出”是指什么? A. 六角形的雪花
B. 六片叶子
C. 六朵花
D. 六个星星 -
“花落阶前不扫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对生活的懒惰
B. 对世俗的超脱
C. 对自然的无情
D. 对清洁的重视 -
“短檠便可捐墙角”中的“短檠”指的是什么? A. 长竿
B. 短小的灯笼
C. 短小的书本
D. 短小的桌子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终南山》相比,曾几的《十二月六日大雪》更侧重于冬季的描写,而王维则描绘了山水的悠远与哲理。两者在自然描绘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但曾几的作品更显洒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