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已亥杂诗 150
作者: 龚自珍 〔清代〕
原文展示:
里门风俗尚敦庞,
年少争为齿德降。
桑梓温恭名教始,
天涯何处不家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的风俗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敦厚与包容,年轻人争相以德行来展现自己的价值。乡土的文化和教化才刚刚开始,而在天涯海角,又哪里没有属于自己的家乡呢?
注释:
- 里门:指乡村的门口,代表乡村的传统风俗。
- 敦庞:敦厚、宽厚,指待人接物的态度。
- 齿德降:年轻人争相以德行来获得尊重。
- 桑梓:故乡,指出生地或家乡。
- 温恭:温和恭敬,形容乡土文化的教化。
-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表示无论身处何地。
- 家江:家乡的江河,象征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号佩弦,晚号香涛,清朝末年诗人、政治家,敢于直言,曾参与维新运动,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道光年间,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推崇与对年轻一代的期待。
诗歌鉴赏:
《已亥杂诗 150》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村的风俗和年轻人的德行追求,呈现了一个理想化的乡土社会。诗的开头“里门风俗尚敦庞”便勾勒出了一幅温文尔雅的乡村图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向往。接着,提到年轻人在德行上的竞争,显示出时代的变化与年轻人的责任感。
在“桑梓温恭名教始”中,提到的“桑梓”意象蕴含着深厚的乡情,反映出作者对家乡文化的珍视。而后一句“天涯何处不家江”则引申出对家乡的思念,无论身处何地,家乡的江河依然在心中流淌,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归属感。
整首诗通过朴实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赞美,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与个人价值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里门风俗尚敦庞”:乡村的风俗依然保持着敦厚的品质。
- “年少争为齿德降”:年轻人之间争相以德行获得尊重。
- “桑梓温恭名教始”:故乡的文化教育是温和恭敬的。
- “天涯何处不家江”: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都有对家乡的眷恋。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里门”与“天涯”,形成了空间上的对比。
- 意象:桑梓、江河等意象,象征着根与归属。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对故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忆,展现了年轻一代对德行的追求以及对家乡的思考,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里门:象征着传统与文化。
- 桑梓:故乡的象征,代表根基与归属。
- 江:流动的象征,代表着时间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年少争为齿德降”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年轻人追求财富
B. 年轻人重视德行
C. 年轻人对家乡无感
D. 年轻人不重视教育 -
“桑梓温恭名教始”中“桑梓”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故乡
C. 教育
D. 传统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均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前者更为内敛,后者则通过草的意象表现出更为浓烈的离愁。
参考资料:
- 《龚自珍诗文集》
- 《清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