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二首》
时间: 2024-12-29 19:30: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花二首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宜繁宜远九标新,
花露能仙雨点频。
传姓老聃因指树,
过门方朔验呼人。
苇绡缟月明偷夜,
练帨当风静撚春。
实荐冰盆传种去,
莫教鑽破核中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李花的美丽与神秘。花开得繁盛又遥远,仿佛是新标志的象征;花瓣上的露水像仙女的泪水,频繁地被雨点滋润。传说中的老聃指着这棵树而传承了姓氏,方朔在门前的呼喊则是对李花的见证。月光下的苇绡轻轻地在夜晚偷得一丝安静,轻薄的帨子在春风中静静舞动。诗人希望把李花的种子像冰盆里盛放的冰块那样传出去,然而又希望不要让内核的仁被破坏。
注释:
- 宜繁宜远:应当是繁盛的,又应当是遥远的。
- 九标新:可能是指李花的独特和新奇之处。
- 老聃:指道家创始人老子,传说中与李树有联系。
- 方朔:指方朔,一个古代人物,代表了对李花的认可。
- 苇绡:一种轻薄的纺织品,用来形容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 练帨:轻薄的丝帕,象征春风的柔和。
- 实荐冰盆:比喻李花的种子像冰块一样珍贵。
- 莫教鑽破核中仁:希望不要让珍贵的种子被破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李花二首》创作于宋代,正值李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以李花为题,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花二首》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哲思的诗作。诗人在描绘李花的美丽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力量。开篇的“宜繁宜远”道出了李花的繁茂与遥远之美,似乎在暗示李花的独特性与象征意义。
诗中提到的“花露能仙雨点频”,将自然的美丽与神秘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后面提到的老聃和方朔,赋予了李花一种文化深度,似乎在说这朵花承载着历史的传承与智慧的象征。
最后两句“实荐冰盆传种去,莫教鑽破核中仁”,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希望,强调了保护种子的必要性,象征着对未来的期许与珍惜。
整首诗不仅是对春天景象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文化与自然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宜繁宜远九标新:李花既要繁盛,又要独特。
- 花露能仙雨点频:花瓣上的露水如仙女的泪,常常被雨点滋润。
- 传姓老聃因指树:传说老子指着李树来传承姓氏。
- 过门方朔验呼人:方朔在门前呼喊,见证了李花的美丽。
- 苇绡缟月明偷夜:月光下,轻薄的纺织品在夜晚轻轻摇曳。
- 练帨当风静撚春:轻薄的帨子在春风中静静舞动。
- 实荐冰盆传种去:希望把李花的种子像冰块一样珍贵地传出去。
- 莫教鑽破核中仁:希望不要让珍贵的种子被破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露能仙雨点频”比喻花露的美丽与神秘。
- 拟人:将李花赋予生命,体现出其灵动。
- 对仗:如“苇绡缟月明偷夜,练帨当风静撚春”,展现了诗的工整与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李花展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珍视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李花:象征美丽与生命的繁荣。
- 露水:象征生命的滋润和神秘。
- 老聃:象征文化传承与智慧。
- 月光:象征宁静与美好。
- 种子:象征未来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花二首》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董嗣杲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苇绡”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轻薄的纺织品
c) 一种鱼
d) 一种树 -
“莫教鑽破核中仁”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a) 希望种子能被传播
b) 希望种子不要被破坏
c) 希望李花能长久
d) 希望雨水能滋润
答案:
- c) 董嗣杲
- b) 一种轻薄的纺织品
- b) 希望种子不要被破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比较《李花二首》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董嗣杲侧重于李花的独特与文化传承,而白居易则关注生命的无常与离别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