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顶巢成亦甚危,元和禅此太和归。
比丘随处心传异,刺史游山礼谒稀。
铭志土侵无几字,塔亭雨坏有孤扉。
一空四十年间梦,定业门前鹊自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在松树顶上筑巢是非常危险的,元和禅师在此地的归宿显得格外和谐。比丘们随处传授着不同的心法,然而刺史游山的礼仪却很少有人去遵循。铭刻志向的土已被侵蚀,几乎没有字迹可寻;塔亭在雨水的侵袭下变得破败,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扇门。经历了四十年的空虚梦境,已然注定的业果前,喜鹊在飞翔。
注释:
- 松顶:指松树的顶部,暗喻孤高与危险。
- 元和禅:指元和年间的禅宗,寓意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比丘:佛教中的僧侣,通常指出家修行的人。
- 刺史:地方官员,负责巡查和管理地方事务。
- 铭志:刻下志向或理想的文字。
- 塔亭:寺庙或佛塔。
- 定业:指因缘而定的业果。
典故解析:
- 元和禅:元和是唐代的一段时间,代表着和谐与安宁。
- 比丘随处心传异:反映了佛教教义的广泛传播与多样性。
- 塔亭雨坏: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衰败,佛教的教义也同样在历史的变迁中受到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作者对社会变迁与内心安宁的思考促成了这首诗的创作。
诗歌鉴赏:
这首《鸟窠》通过描绘松顶上筑巢的危险,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内心宁静与安稳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诗中“比丘随处心传异”的描写,展现了佛教教义的多样性和流传,但同时也揭示了世俗生活的浮躁和表面的繁荣。刺史的礼谒稀少,暗示了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在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作者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孤寂。最后两句“一空四十年间梦,定业门前鹊自飞”更是将个人的命运与世事变迁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理想破灭的深切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顶巢成亦甚危:在松树的顶端筑巢是非常危险的,比喻对理想追求的艰难。
- 元和禅此太和归:元和时期的禅宗气息十分和谐,暗示内心的宁静。
- 比丘随处心传异:比丘们在各个地方传播着不同的心法,表现出佛教的多样性。
- 刺史游山礼谒稀:刺史游山时的礼仪变得稀少,暗示社会风气的衰落。
- 铭志土侵无几字:铭刻的志向已被侵蚀,几乎没有字迹可寻。
- 塔亭雨坏有孤扉:塔亭在雨水中破坏,只剩下一扇孤零的门,象征着信仰的衰败。
- 一空四十年间梦:四十年的时间里,如同一场空梦。
- 定业门前鹊自飞:注定的业果面前,喜鹊在自由飞翔,象征着命运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松顶巢成比喻对理想的追求。
- 对仗:如“铭志土侵无几字,塔亭雨坏有孤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鹊自飞暗示命运自由流转。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现出对于人生无常与信仰衰退的深刻思考。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引入,诗人表达了对内心宁静和外部世界的反思,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无奈和孤独。
意象分析:
- 松顶:象征高洁与孤独。
- 比丘:代表佛教的传承与普遍性。
- 塔亭:象征信仰与文化的象征。
- 鹊:象征命运的自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比丘”是指什么?
- A. 地方官员
- B. 出家修行的人
- C. 普通百姓
-
“铭志土侵无几字”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志向被人铭记
- B. 志向被侵蚀,几乎不见
- C. 志向广为流传
-
诗中提到的“定业门前鹊自飞”有何象征意义?
- A. 代表世俗的繁荣
- B. 代表命运的自由与无常
- C. 代表内心的安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陶渊明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董嗣杲的《鸟窠》与王维的《鸟鸣涧》,前者通过孤独感表达对佛教的思考,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色传达诗人内心的宁静。两者在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前者更偏向哲理思考,后者则是对自然美的歌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董嗣杲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唐宋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