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峰》

时间: 2025-01-17 09:24:31

旛竿袅影入青冥,暮鼓朝钟镇不停。

劫火几灰龛底像,西风两减塔层铃。

市人祈福心苗异,庙祝求金口角灵。

三十六变登绝顶,日中长玩七元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高峰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旛竿袅影入青冥,
暮鼓朝钟镇不停。
劫火几灰龛底像,
西风两减塔层铃。
市人祈福心苗异,
庙祝求金口角灵。
三十六变登绝顶,
日中长玩七元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北高峰的景象和人们的活动。诗中提到的旛竿影子在青空中摇曳,晚上的鼓声和早上的钟声不断回响。经历了大火后,寺庙下的佛像只剩下几许灰烬,西风吹来,塔楼上的铃声也减弱了。城市中的人们祈求吉祥,而庙祝则在求取金钱和灵验。最后,诗人提到自己在绝顶上体验三十六种变化,白天在高处玩味七颗星星的乐趣。


注释:

  • 旛竿:指挂着旗帜的竿子,象征着热闹和庄严的氛围。
  • 青冥:指深邃的天空。
  • 暮鼓朝钟:指寺庙的钟声,晚上敲鼓,早上敲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宗教的仪式。
  • 劫火:指大火灾。
  • :佛龛,供奉佛像的地方。
  • 口角灵:指求财求灵的行为。
  • 三十六变:可能暗指变化多端的境界。
  • 七元星:指天上的星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士杰,号南溪,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北高峰》创作于宋代,诗人登高望远,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交融。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诗人通过描绘高峰上的景象,表达对人生、信仰与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北高峰》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诗歌,通篇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间琐事的深刻观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北高峰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信仰和财富的追求。首联“旛竿袅影入青冥”,展现出一幅生动的高峰图,旗帜飘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暮鼓朝钟镇不停”,则将时间的流转与宗教信仰结合,显示出日常生活的规律性。

中间的几句提到劫火和庙祝的求财行为,显示出人们在经历困境后仍然保持对未来的期待与祈求,富有生活的哲理。而“日中长玩七元星”,则表达了诗人在高峰之巅的悠然自得,象征着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宇宙的思考。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们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旛竿袅影入青冥:描绘高峰上旗杆的影子在明净的天空中摇曳,象征着生机。
  2. 暮鼓朝钟镇不停:寺庙的鼓声与钟声交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宗教的庄重。
  3. 劫火几灰龛底像:经历大火后,佛像只剩灰烬,暗示世事无常。
  4. 西风两减塔层铃:西风吹来,塔楼上的铃声减弱,反映出环境的变化。
  5. 市人祈福心苗异:城市中人们祈求不同的心愿,表现出人们的多样性。
  6. 庙祝求金口角灵:庙祝们求财求灵,反映出人们的物质追求。
  7. 三十六变登绝顶:在绝顶上体验变化,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探索。
  8. 日中长玩七元星:白天在高处玩味星星,表现出对自然的悠然自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暮鼓朝钟”,形成声韵和谐的对仗效果。
  • 比喻:将人们的心愿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产生深刻的意象。
  • 拟人:通过风、钟等自然元素赋予其情感,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北高峰的自然景色与人们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旛竿:象征希望和生机。
  • 暮鼓朝钟: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宗教的庄重。
  • 劫火:象征变化与无常。
  • 塔层铃:象征环境的变化与人们的信仰。
  • 七元星:象征对自然的探寻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旛竿袅影”主要描绘了什么? A. 暮色
    B. 旗帜的影子
    C. 山峰的高度

  2. “劫火几灰龛底像”中的“劫火”指的是什么? A. 一场大雨
    B. 一场大火灾
    C. 一场战争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思考
    C. 对人际关系的关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北高峰》中“日中长玩七元星”均表达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情怀,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