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老子婆娑》
时间: 2025-01-04 08:50: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烛影摇红·老子婆娑
作者:刘辰翁 〔宋代〕
老子婆娑,那回也上南楼去。
素娥有恨隐云屏,元是娇痴故。
惊扇徘徊未许。
耿多情为谁堪诉。
使君愁绝,独倚阑干,後期无据。
有酒如船,片云扫尽霓裳露。
他时与客更携鱼,犹记临皋路。
因念南羁北旅。
醉乌乌凭君楚舞。
问君不见,璧月词成,楼西沉处。
白话文翻译
老子在摇曳中舞动,那次我也曾上过南楼。
素娥心中怀恨,隐匿在云屏之后,
本是因为她那娇痴的性情。
惊扇轻声徘徊,不敢轻易许诺。
我这多情的人,为谁倾诉心中的愁苦?
使君的愁苦已至绝境,独自倚靠在栏杆上,
对未来的期盼毫无把握。
有酒如同船只,片片云彩扫尽了霓裳的露水。
他日与朋友再去钓鱼,我依然记得那条临皋的路。
因此思念南方的羁旅与北方的漂泊。
醉酒之中,凭你在楚地翩翩起舞。
问你可曾见过,璧月成词,楼西渐沉的景象。
注释
- 婆娑:形容舞动的样子,通常指轻盈的舞蹈。
- 素娥:这里指代月亮,常用来表达女子的美丽。
- 惊扇:指轻轻摇动的扇子,表示内心的犹豫与不安。
- 耿多情:形容情感深厚。
- 使君:称呼朋友或贵人。
- 临皋路:指临近水边的道路,可能是作者曾经游玩的地方。
典故解析
“璧月”指的是明亮的月亮,与“词成”结合,暗示着美好诗句的诞生。这里展现了诗人与自然、情感之间的深切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辰翁,宋代著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抒情诗闻名,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文人常通过诗词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此诗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与对美好记忆的追忆。
诗歌鉴赏
《烛影摇红·老子婆娑》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往日美好时光的回忆与对现实的无奈。开篇以“老子婆娑”引出舞动的意象,传达了悠然自得的情景,接着通过“南楼”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思念的环境。素娥的隐恨与娇痴,反映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失去的惋惜。全词情感波澜起伏,既有对过去的追忆,又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结尾处的“璧月词成,楼西沉处”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子婆娑,那回也上南楼去。”:引入情景,表现诗人曾经的愉悦经历。
- “素娥有恨隐云屏,元是娇痴故。”:通过月亮与情感的结合,暗示女子因爱而生的苦恼。
- “惊扇徘徊未许。”:表现内心的犹豫与不安。
- “耿多情为谁堪诉。”:表达多情者的孤独与无奈。
- “使君愁绝,独倚阑干,後期无据。”:描绘孤独的情景,表现对未来的无望。
- “有酒如船,片云扫尽霓裳露。”:酒与云的意象结合,表现洒脱与释然。
- “他时与客更携鱼,犹记临皋路。”:回忆与朋友的美好时光,充满温情。
- “因念南羁北旅。”:表达对流浪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 “醉乌乌凭君楚舞。”:描绘醉态,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问君不见,璧月词成,楼西沉处。”:结尾以疑问引发思考,留下情感的余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比作船,表现心境的漂泊。
- 对仗:整首词中多处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苦闷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展现了个体情感的复杂,也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影:象征温暖与希望。
- 南楼:代表往昔美好时光的记忆。
- 素娥:象征美丽与情感的复杂性。
- 酒:象征洒脱与忘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烛影摇红·老子婆娑》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刘辰翁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素娥”指的是?
A. 一位女子
B. 明亮的月亮
C. 一种花
D. 一位神仙 -
诗中“有酒如船”的比喻意图是?
A. 表达对酒的喜爱
B. 表达漂泊的心情
C. 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D. 表达孤独感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刘辰翁的《烛影摇红·老子婆娑》在情感表达上更为沉重,突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而李清照则多体现出女儿情怀与柔美的细腻。两者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