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

时间: 2025-01-14 11:45:43

虫语惊寒梦,飒然山夜深。

遥镫隔溪隐,残月过庭阴。

野哭多新感,林秋识旧音。

年来风物异,不但客伤心。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夜坐

作者: 王岱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虫语惊寒梦,飒然山夜深。
遥镫隔溪隐,残月过庭阴。
野哭多新感,林秋识旧音。
年来风物异,不但客伤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幽深,虫鸣声惊醒了寒冷的梦境,夜深人静,山间的凉意更加浓厚。远处的灯光透过溪水隐约可见,庭院中的残月洒下阴影。野外的哭声带来新的感触,秋天的树林也似乎能辨认出往日的声音。近年来风物变迁,感叹的不仅是旅人自己的伤心。

注释:

  • 虫语:虫鸣的声音。
  • 惊寒梦:惊醒了寒冷的梦,暗指梦境的宁静被打破。
  • :指灯光,这里用来形容远处的灯火。
  • 残月:指夜空中的月亮,已接近消逝。
  • 野哭:指野外传来的哭声,可能是动物或人。
  • 新感:新的感触或感受。
  • 旧音:过去熟悉的声音。
  • 风物异:自然风光或环境的变化。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夜的深刻感受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岱,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夜坐》创作于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通过对夜色、虫鸣和月影的描绘,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夜坐》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自然夜景的诗作。诗里虫鸣声惊醒了诗人的梦境,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深邃的氛围。诗人以“飒然”一词形容夜的深沉,暗示了内心的震动与思考。远处的灯光和庭院中的残月,象征着孤独的思考与对往昔的怀念。野外的哭声与秋天的树林,既是现实的声音,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唤起对过往的追忆与感伤。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时间带来的变化,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异变,更是内心情感的伤感,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感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虫语惊寒梦:虫鸣声打破了寒冷的梦境,传达出夜的寂静与梦的脆弱。
  2. 飒然山夜深:夜色已深,山中透出一丝寒意,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3. 遥镫隔溪隐:远处的灯火在溪水的映衬下变得模糊,暗示着与世隔绝的感觉。
  4. 残月过庭阴:庭院中洒下的阴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往昔的思索。
  5. 野哭多新感:野外传来的哭声引发了新的感触,或许是生命的感悟。
  6. 林秋识旧音:树林中的秋声似乎能唤起过往的回忆,表现出对旧日的怀念。
  7. 年来风物异:近年来自然与人事的变迁,显示出时间的无情。
  8. 不但客伤心:不仅是诗人感到伤心,更反映了普遍的情感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虫鸣、残月等意象比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秋林识音,赋予自然以人的感知,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往昔的追忆,展现出一种孤独的哲思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虫语: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脆弱。
  • 残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思索。
  • 野哭:暗示人生的感悟与对生命的反思。
  • 林秋:代表着变化、时光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虫语”指的是什么? A. 人的声音
    B. 昆虫的鸣叫
    C. 风的声音

  2. “野哭”在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悲伤
    C. 无奈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爱情的追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王岱的《夜坐》相比,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但更强调了离愁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岱则更为内敛,侧重于对自然与内心感受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岱研究》
  • 《古诗词欣赏与解读》
  • 《王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