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公绩赴试金陵》

时间: 2025-01-19 19:05:30

君到洗沐已,蜡屐款北山。

吾祖山中人,凛然千载颜。

其旁马鬣封,近去龙衮间。

通鉴恰施行,新经宜少删。

世上有公议,渠自明忠奸。

物情有报复,天道则好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郑公绩赴试金陵
作者:朱翌

君到洗沐已,蜡屐款北山。
吾祖山中人,凛然千载颜。
其旁马鬣封,近去龙衮间。
通鉴恰施行,新经宜少删。
世上有公议,渠自明忠奸。
物情有报复,天道则好还。


白话文翻译

当你洗净沐浴已然,穿着蜡屐缓缓走上北山。
我的祖辈是山中人,面容严肃如同千年古木。
旁边的马鬣如同封印,几近龙袍之间。
《通鉴》的历史刚刚施行,新经则应当略加删减。
世间有公正的评判,自己自然能分清忠奸。
世间万物都有报应,天道则总是会回报善恶。


注释

字词注释

  • 洗沐:洗澡、沐浴。
  • 蜡屐:一种木屐,涂有蜡质,常用于行走。
  • 凛然:形容严肃而庄重的样子。
  • 马鬣封:指马鬣(马的鬃毛)被封住,寓意某种权威或荣耀的象征。
  • 龙衮:古代帝王所穿的华丽袍服。
  • 通鉴:指《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
  • 新经:指新编的经典书籍。
  • 公议:指公共的评判或论断。
  • 报复: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善恶有报。

典故解析

  • 通鉴施行:提及《资治通鉴》的影响和重要性,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
  • 天道则好还:指天理循环,强调因果法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翌,宋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高远,善于抒发志向与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送别友人郑公赴金陵参加考试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历史、道德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材,既有个人情感,又有对历史和道德的反思。诗的开头描绘了友人到达北山的情景,既展现了自然美,又隐含着一种清新的气息。接着提到祖辈的严肃面容,表明了对家族传统的重视,强调了士人应有的风范和责任感。紧接着,诗人引用《资治通鉴》,意在表达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当今社会的反思,呼应着对新经典的期待,提示人们要批判性地看待文献与历史。

诗中提到的“公议”、“忠奸”,则是对道德的思考,强调了公正与诚信的重要性。最后一句“天道则好还”则是对因果法则的认可,阐释了宇宙间的公正与和谐,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力量与影响。

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历史的敬重,更有对道德与公正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君到洗沐已,蜡屐款北山。

    • 描述友人到达的情景,展现出一幅温文尔雅的画面。
  2. 吾祖山中人,凛然千载颜。

    • 表达对祖辈文化与精神的尊重,强调家族的严肃传统。
  3. 其旁马鬣封,近去龙衮间。

    • 产生一种历史的联想,提及权威与荣耀。
  4. 通鉴恰施行,新经宜少删。

    • 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提到新经典的价值。
  5. 世上有公议,渠自明忠奸。

    • 指出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强调个人的责任与道德。
  6. 物情有报复,天道则好还。

    • 最后总结因果法则,表达对天道的信仰与尊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洗沐”与“蜡屐”,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比喻:将历史与道德进行比喻,赋予其深层意义。
  • 排比:整首诗在结构上也形成了一种层层递进的效果。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道德与家族传统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公正的重要性与因果法则,反映出一种理想与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洗沐:象征着清新与洁净,暗喻新的开始。
  • 蜡屐:古代读书人的身份象征,显示儒雅之风。
  • 马鬣与龙袍:权威与荣耀的象征,反映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 通鉴与新经: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体现对知识的尊重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通鉴”指的是哪部书?
    A. 《红楼梦》
    B. 《资治通鉴》
    C. 《史记》
    D. 《大元大一统志》

  2. “天道则好还”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思想?
    A. 物质的丰富
    B. 道德的因果法则
    C. 个人的努力
    D. 家族的传承

  3. 诗中提到的“蜡屐”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A. 代表财富
    B. 展示身份与文化
    C. 表达情感
    D. 描述自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送友人》(李白)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诗词对比

  • 朱翌与王勃
    • 朱翌的诗强调道德与历史,王勃的诗则更注重个人的情感与理想。两者均展现了古代士人的风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资治通鉴》相关论著
  • 《古诗词基础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