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对茶花偶作》

时间: 2025-01-06 07:57:05

菊后梅前冷落时,剪檀雕蜡酪为肌。

人从老处亲平淡,花向无中补阙亏。

地暖不忧春近远,窗空惟映月参差。

病夫久废卢仝椀,鼻观从容圣得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静坐对茶花偶作
作者:曹彦约 〔宋代〕
菊后梅前冷落时,
剪檀雕蜡酪为肌。
人从老处亲平淡,
花向无中补阙亏。
地暖不忧春近远,
窗空惟映月参差。
病夫久废卢仝椀,
鼻观从容圣得知。


白话文翻译:

在菊花后、梅花前的冷落时节,
我用檀木剪裁雕刻蜡烛,仿佛是肌肤。
人到老年时变得亲切而平淡,
花在空寂中弥补缺失的美。
地面温暖,不再担忧春天的远近,
窗外空荡荡,只映出参差的月光。
病人久已不再用卢仝的碗,
鼻间静观,似乎得到了圣人的启示。


注释:

  • 冷落时:指的是秋冬季节,菊花凋零,梅花还未盛开,气候寒冷。
  • 剪檀雕蜡:用檀木雕刻蜡烛,暗指精致的生活。
  • 人从老处亲平淡:人到老年,自然会变得亲切而平和。
  • 花向无中补阙亏:花虽在无中,也能填补缺失的美感。
  • 地暖不忧春近远:地面温暖,让人不再忧虑春天的到来与否。
  • 窗空惟映月参差:窗外的景象空荡荡,只映出月光的斑驳。
  • 病夫久废卢仝椀:病人久未使用卢仝(古代诗人)所用的碗,暗喻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 鼻观从容圣得知:静静地观察,似乎明白了某种深刻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彦约,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感悟人生哲理,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平淡交织之时,诗人通过对茶花的静坐,与自然对话,反映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静坐对茶花偶作》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在静坐中感悟生活的平淡与美好。开头两句,通过季节的变迁,表现了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冷落。接着,诗人以“剪檀雕蜡”来比喻精致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意识到人们在老去的过程中,往往会趋向于一种平和与亲切的态度,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随后,诗人提到“花向无中补阙亏”,暗示即使在寂静中,也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与美感。

后半部分,诗人借地暖与窗外的月光,表达了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受,地暖让人不再担忧春天的远近,月光则映照出一种幽静的美。最后,提到“病夫久废卢仝椀”,不仅是对个人健康的感慨,更是对往日生活的追忆与反思。整首诗在简约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珍视和对岁月流逝的淡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菊后梅前冷落时:描绘了一个季节交替的情景,暗示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
  • 剪檀雕蜡酪为肌:通过细腻的生活细节,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
  • 人从老处亲平淡:揭示了人到老年后,心态的转变与对生活的理解。
  • 花向无中补阙亏:表达了在空寂中寻找美的努力。
  • 地暖不忧春近远:地的温暖象征着对未来的无畏与从容。
  • 窗空惟映月参差:月光的映照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 病夫久废卢仝椀: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生活方式的反思。
  • 鼻观从容圣得知:意在表达一种深刻的领悟与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剪檀雕蜡”)、对仗(如“地暖不忧春近远”)、意象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平淡生活的珍视,展现了在岁月流逝中,如何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孤高与清雅,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
  • 梅花:代表坚韧与高洁,是冬季的象征。
  • 茶花:象征着平静与内心的安宁。
  • 月光:象征着清幽与思考,暗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剪檀雕蜡”代表什么? A. 生活的简陋
    B. 生活的精致
    C. 生活的忙碌
    答案:B

  2.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过去的追忆
    B. 对平淡生活的珍视
    C. 对未来的焦虑
    答案:B

  3. “地暖不忧春近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A. 焦虑
    B. 从容
    C. 忧伤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曹彦约的《静坐对茶花偶作》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哲理思考,但曹彦约更倾向于细腻的生活体验,而苏轼则更侧重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背景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