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量移宰江邑,临鄱江怅然之作》

时间: 2025-01-17 09:09:51

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

谁言宰邑化黎庶,

欲别云山如弟兄。

双鸥为底无心狎,白发从他绕鬓生。

惆怅闲眠临极浦,夕阳秋草不胜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年谪宦滞江城,
未厌门前鄱水清。
谁言宰邑化黎庶,
欲别云山如弟兄。
双鸥为底无心狎,
白发从他绕鬓生。
惆怅闲眠临极浦,
夕阳秋草不胜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因谪宦而滞留于江城四年的感慨,虽然眼前的鄱水清澈,他却未曾厌倦;他说谁能理解宰相的职责能使百姓得到安宁,然而他却渴望离开这如同兄弟般的云山。双鸥在水面上嬉戏,作者无心去追逐,白发已渐渐爬上鬓角。惆怅之中,他在极浦闲卧,夕阳洒落在秋草上,使他心中的情感愈加沉重。

注释

  • 谪宦:指因犯错而被贬官,失去官职。
  • 鄱水:指鄱江,水清澈明亮的意思。
  • 黎庶:老百姓,普通民众。
  • 云山:暗指自然风光,指代山川景色。
  • 双鸥:指两只海鸥,象征闲适与无心。
  • 极浦:指江的尽头,形容极远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嘉祐,唐代诗人,生平多次任职,因遭谪而常常流寓他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李嘉祐因政事失误被贬谪至江城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被贬的惆怅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与思考。

诗歌鉴赏

李嘉祐的《承恩量移宰江邑,临鄱江怅然之作》以其清新而深刻的情感吸引着读者。诗的开头以“谪宦”引入,直截了当地将作者的身份与处境展现出来,这种直白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压抑与无奈。接着,诗人用“未厌门前鄱水清”来对比内心的苦闷与外在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反差,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在诗中,李嘉祐对官职的思考与对百姓的关心交织在一起,“谁言宰邑化黎庶”表现了他对于自己职责的反思,表明他渴望为民服务的心愿。最后几句,他以“夕阳秋草”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又惆怅的画面,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内心的孤寂,给人以深刻的余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年谪宦滞江城:指诗人因政治原因被贬至江城,已在此度过四年,表现了他对现状的无奈。
  • 未厌门前鄱水清:虽然身处清澈美丽的鄱江边,但内心的苦闷并未因此而消解。
  • 谁言宰邑化黎庶:质疑外界对宰相职责的理解,表达了他对民生的关心。
  • 欲别云山如弟兄:渴望离开,感叹与自然的亲近。
  • 双鸥为底无心狎:描绘水边的鸥鸟,象征着诗人的无心与孤独。
  • 白发从他绕鬓生:岁月流逝,白发渐生,暗示诗人对时光的感慨。
  • 惆怅闲眠临极浦:在极浦的闲卧中,感到惆怅。
  • 夕阳秋草不胜情:夕阳与秋草的相映成趣,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伤。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比(美景与内心的孤独)、象征(双鸥象征无心与闲适)、意象(夕阳与秋草)等,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嘉祐因谪宦而感受到的深深惆怅,以及他对百姓的关怀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这种情感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有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鄱水:象征自然的美好与清澈。
  • 双鸥:代表无心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 白发:象征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夕阳秋草:表现秋天的萧瑟与内心的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嘉祐被贬的地点是?

    • A. 江城
    • B. 长安
    • C. 洛阳
    • D. 成都
  2. 诗中提到的水是哪个?

    • A. 黄河
    • B. 鄱江
    • C. 长江
    • D. 淮河
  3. 诗人对百姓的态度是?

    • A. 漠不关心
    • B. 深切关怀
    • C. 无所谓
    • D. 轻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李白与李嘉祐的诗作均反映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但李白的作品多表现豪放与乐观,而李嘉祐则更多流露出内心的惆怅与对现实的无奈。两者的风格虽不同,但都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反映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