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杂感 其三》
时间: 2025-01-16 22:33: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甲马飞腾压陇东,大旗落日动苍穹。
千军榆塞犹排阵,十载天山未挂弓。
岂有班超护西域,翻教师旷验南风。
男儿不负封侯骨,合有忠勤慷慨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马飞奔的场景,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和壮阔。大旗在落日的照耀下,似在苍穹中翻动,显得格外雄伟。虽然千军在榆塞那边依然排成阵势,十年来天山之地却未曾见到弓箭的张弦。这难道是班超守护西域的英雄事迹吗?他实际上是在教导我们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审时度势的能力。作为男子汉,不能辜负自己封侯的志向,内心应当充满忠诚与慷慨之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甲马:战马,指装备有铠甲的马。
- 榆塞:古代的防御工事,指代边防。
- 班超:西汉著名的将领,曾出征西域。
- 翻教师:翻译为“教导”的意思。
- 封侯:古代对功臣的封赏,意味着荣耀和地位。
典故解析:
- 班超:班超为西汉时期的名将,他出征西域的事迹被后人称颂,象征着忠诚和勇敢。
- 南风:在这里可理解为环境和机遇,反映出历史变迁与战略眼光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其昌(约1610-约1690),清代诗人,字子舜,号东篱,曾任翰林院编修。其诗风浑厚,情感真挚,常常结合历史,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与民族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回顾历史,寄托对未来的希望与思考,强调忠诚和奋斗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读史杂感 其三》通过生动的意象与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和个人抱负的深刻思考。开篇以“甲马飞腾压陇东”引入,生动描绘了战场的壮观与紧张氛围,接着“大旗落日动苍穹”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气势,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一幕历史的画卷之中。
“千军榆塞犹排阵,十载天山未挂弓”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和平时期的沉寂,诗人通过班超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英杰的钦佩,同时也反映出对当下局势的深思。最后两句“男儿不负封侯骨,合有忠勤慷慨中”则是对男子汉应有担当的呼唤,强调忠诚与奉献精神。
整首诗在历史的视野中,展现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甲马飞腾压陇东:描绘战马奔腾的场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 大旗落日动苍穹:大旗在夕阳下飘扬,象征着荣耀与征战的气势。
- 千军榆塞犹排阵:反映出军队的整齐与坚韧。
- 十载天山未挂弓:对比战斗与和平,表达对战争的思考。
- 岂有班超护西域:引入历史人物班超,强调英雄的事迹。
- 翻教师旷验南风:传达了对历史教训的重视与反思。
- 男儿不负封侯骨:强调男性应有的责任与追求。
- 合有忠勤慷慨中:总结忠诚、勤奋和慷慨的价值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千军榆塞犹排阵,十载天山未挂弓”,形成整齐的节奏感。
- 比喻:将历史人物与当下的思考结合,深化主题。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历史的回顾与个人的感悟,传达出对忠诚与责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甲马:象征战争与勇气。
- 大旗:象征荣耀与风范。
- 榆塞:象征坚守与防御。
- 班超:象征忠诚与奉献。
这些意象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甲马飞腾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喜悦 -
班超是哪个朝代的将领? A. 唐代
B. 西汉
C. 明代 -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个人的闲适
B. 忠诚与责任
C. 自然景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战争与英勇的主题,但侧重于边塞的孤寂与悲壮,任其昌的诗则更多地关注历史的教训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