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杂感 其一》

时间: 2024-12-29 20:26:45

令史兰台绝妙辞,燕然终欲树丰碑。

雄风为震葡萄塞,《小雅》应歌《杕杜》诗。

岂有天心归白帽,谁怜地角望朱旗。

凤林鱼海皆王土,莫遣苍生尽泪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令史兰台绝妙辞,
燕然终欲树丰碑。
雄风为震葡萄塞,
小雅应歌杕杜诗。
岂有天心归白帽,
谁怜地角望朱旗。
凤林鱼海皆王土,
莫遣苍生尽泪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首先提到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像是兰台(古代史官)所写的绝妙辞章,想要在燕然(指燕然山,象征立碑的地方)树立丰碑,铭记历史的功勋。接着,诗人感慨历史的雄风震撼了葡萄塞(即边疆),小雅(古代诗歌)应该歌唱杜甫的诗作。再者,诗人质疑是否有天意归于平民的白帽,谁又怜悯那些在边地遥望朱旗(象征中央政权)的百姓。最后,诗人感叹,凤林和鱼海都属于王土,呼吁不要让苍生的泪水流尽。

注释:

  • 令史:古代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
  • 兰台:指的是古代的史官,专门编纂历史。
  • 燕然:燕然山,古代边疆地区,象征着立碑以纪功。
  • 葡萄塞:指边疆地区,可能是指防守的要地。
  • 小雅:古代诗歌的一种,属于《诗经》中的一种体裁。
  • 杕杜诗:指杜甫的诗,表达对民生的关怀。
  • 白帽:比喻普通百姓,可能是指那些受压迫的人。
  • 朱旗:象征中央政权或朝廷。
  • 凤林鱼海:象征着广大的土地和资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其昌(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文笔清丽,擅长古诗,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之时,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感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读史杂感 其一》是一首蕴含深刻历史思考的诗。诗的开篇以“令史兰台绝妙辞”引出历史的书写与记录,强调了历史记载的重要性。诗人通过“燕然终欲树丰碑”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缅怀,期望能够为后人留下警示和启迪。

接着,诗人提到“雄风为震葡萄塞”,意指历史的波澜壮阔乃至影响边疆的安定,显示出历史的力量。再引出“小雅应歌杕杜诗”,不仅赞美了杜甫等诗人的作品,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对诗歌的需求与期待。

“岂有天心归白帽,谁怜地角望朱旗”,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普通百姓命运的关注与忧虑,质疑是否有天意眷顾平民百姓。最后,诗人用“凤林鱼海皆王土”来彰显国家的广阔与资源的丰富,但同时又呼吁应当关注民生,不要让苍生泪水横流。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的思考,也有对现实的关怀,展示了诗人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令史兰台绝妙辞:赞美古代史官所写的优秀历史文献。
  2. 燕然终欲树丰碑:希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立碑以纪功。
  3. 雄风为震葡萄塞:历史的影响力震慑边疆。
  4. 小雅应歌杕杜诗:期待古典诗歌能反映社会的现实。
  5. 岂有天心归白帽:疑问是否有天意眷顾百姓。
  6. 谁怜地角望朱旗:关心那些在边地苦苦等待的人民。
  7. 凤林鱼海皆王土:强调国家的广袤和丰富。
  8. 莫遣苍生尽泪垂:呼吁关注民生,防止悲剧发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帽”比作百姓,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如“凤林鱼海”与“苍生泪垂”。
  • 夸张:通过“雄风为震”表现历史的巨大影响。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民生的关怀,强调历史的教训与警示,反映了诗人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兰台:象征着历史的书写与记录。
  • 燕然:代表历史的铭刻与英雄的纪念。
  • 朱旗:象征着中央政权与国家的权威。
  • 凤林鱼海:象征国家的土地与资源的丰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令史兰台”指的是什么? A. 古代的文人
    B. 古代的史官
    C. 古代的边疆士兵

  2. “岂有天心归白帽”中的“白帽”指的是哪类人? A. 官员
    B. 平民百姓
    C. 士兵

  3. 诗中提到的“朱旗”象征着什么? A. 民间信仰
    B. 中央政权
    C. 外敌入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关注民生与国家命运,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 王维《送别》:以自然景色映衬人生离别,体现了对人事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
  • 《诗经与其影响》
  •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