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杂感 其二》

时间: 2024-12-29 19:48:29

北庭寒月夜临关,回望烟尘一惨颜。

《禹贡》不通蒲类海,尧封欲弃贺兰山。

尚闻虏帐擒生远,曾是将军奏凯还。

可惜如丝天际水,年年流血到人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庭寒月夜临关,
回望烟尘一惨颜。
禹贡不通蒲类海,
尧封欲弃贺兰山。
尚闻虏帐擒生远,
曾是将军奏凯还。
可惜如丝天际水,
年年流血到人间。

白话文翻译

在北庭寒冷的月夜,我站在关口,回首看到那烟尘弥漫的惨淡景象。大禹所划分的贡区已不再通往蒲类海,尧帝所封的贺兰山也将被人遗弃。听说敌人远道而来,捕获了许多生灵,曾经的将军也带着胜利的凯歌归来。可惜那如丝般细腻的水流,年年都在流淌,却带来了无尽的鲜血,流向人间。

注释

字词注释

  • 北庭:指边疆地区,特指北方的边境。
  • 寒月:指寒冷的月亮,象征孤寂和严寒的情感。
  • 临关:站在关口,象征着面临外敌的紧迫感。
  • 烟尘:比喻战乱带来的混乱景象。
  • 禹贡:指古代大禹划分的贡赋区域。
  • 蒲类海:指地名,可能与边疆的水域有关。
  • 尧封:指尧帝的封地,象征古代的政治权威。
  • 虏帐:敌人的营帐。
  • 擒生:捕获生灵,暗指战争的残酷。
  • 如丝天际水:比喻流动的河水,象征岁月流逝与悲伤。

典故解析

  • 大禹与尧: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尧帝的贤明统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对历史上理想政治的向往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其昌,清代诗人,生于战乱之际,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多表现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感慨,风格沉郁,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边疆不宁时期,任其昌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战争和流血牺牲的痛心,以及对理想国家的渴望。

诗歌鉴赏

《读史杂感 其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诗作。诗人在北庭的寒月之夜,站在关口,目睹了战乱带来的惨淡景象,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悲哀。他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古代贤明统治的追忆和对当下局势的不满。诗中“尚闻虏帐擒生远,曾是将军奏凯还”一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胜利的虚幻,暗示着即使在战争中获得胜利,但失去的生命和流淌的鲜血是无可挽回的。

诗的后两句“可惜如丝天际水,年年流血到人间”,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历史循环和人类苦难的深刻反思。纵使历史如流水般不断向前,但战争带来的悲剧却让人痛心不已,流血的景象年复一年,令人唏嘘。整首诗通过悲怆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庭寒月夜临关: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身处边境,情境孤寂。
  • 回望烟尘一惨颜:回首看到战火带来的惨状,渲染出战乱的悲惨。
  • 禹贡不通蒲类海:历史典故,说明大禹治水后的地理变化与现实的无奈。
  • 尧封欲弃贺兰山:暗示古代的理想逐渐被遗弃,现实的凋零令人心痛。
  • 尚闻虏帐擒生远:敌军的威胁依然存在,生灵被捕,战争的悲剧在上演。
  • 曾是将军奏凯还:历史的胜利与现实的惨痛形成鲜明对比。
  • 可惜如丝天际水:比喻时间流逝,像细丝般柔弱。
  • 年年流血到人间:强调战争带来的持续痛苦与悲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如丝天际水”,展现了岁月的柔弱和无情。
  • 对仗:前后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情感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无尽痛苦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诗人在古今对比中,感受到了深重的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月:象征孤独与寂寞,映衬诗人的内心感受。
  • 烟尘:战乱的象征,代表着混乱与悲惨的历史。
  • 河水:流动的水象征时间与生命,表达无奈与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尚闻虏帐擒生远”一句表达了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战争的残酷
    C. 和平的希望

  2. “如丝天际水”中“如丝”比喻什么?
    A. 时间的珍贵
    B. 生命的脆弱
    C. 记忆的清晰

  3. 诗人所回望的“烟尘”象征什么?
    A. 战争的辉煌
    B. 战争的痛苦
    C. 和平的景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任其昌的《读史杂感 其二》,两者都表现了对战乱的反思与对国家的忧虑,但杜甫更多地侧重于个人的悲苦,而任其昌则更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的历史观》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