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瓜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8 21:17: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食瓜二首 其一
作者: 周紫芝 〔宋代〕
酂侯昔微时,刀笔一小吏。
起依日月光,勋业高百世。
道大原不容,功高亦为累。
所以韩彭徒,累累就庖胾。
萧何于是时,身任天下寄。
坐安刘帝心,赖有东陵计。
东陵固明哲,避地有深意。
此物原不凡,世俗岂知味。
此味当自知,未可语儿辈。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酂侯(指酂侯张良)曾经在微不足道的地位上,只是一名小官吏。
他依靠日月的光辉,建立了高远的功业,留名百世。
大道原本就不容许过于高大的成就,功劳过高也成为负担。
所以韩彭(指韩信和彭越)最终只是在厨房中忙碌、被宰割。
在那时,萧何身为高官,寄托了天下的重任。
他安坐在刘帝(刘邦)的心中,得益于东陵的计谋。
东陵(指张良)确实聪明睿智,避开了危险,深藏不露。
这种事物本来就不平凡,世俗的人又怎能理解这种滋味?
这种滋味应该自己去体会,不能与年轻一辈轻易言传。
注释:
字词注释
- 酂侯: 酂(chán)是古代的封号,指张良。
- 刀笔一小吏: 指小官吏,刀笔指文书工作。
- 勋业: 功绩和业绩。
- 道大原不容: 指伟大的道理本来不容许过于显赫的功绩。
- 韩彭徒: 指韩信和彭越的结局,暗指成就太大反而遭到祸害。
- 庖胾: 在厨房被宰割,这里形容不幸的命运。
- 东陵计: 指张良的谋略。
- 此物: 指诗中提到的道理或滋味。
典故解析
- 韩信: 汉初著名的将领,因功高而遭疑,被杀。
- 萧何: 刘邦的重要谋士,帮助刘邦建立汉朝。
- 张良: 以智谋著称,辅佐刘邦,后隐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紫芝,宋代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受到后世赞誉。他的诗作多关注历史与哲理,善于借古喻今。
创作背景
《食瓜二首》是周紫芝在思考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时所作,尤其是对那些曾经高位者的反思,揭示了权力与成就的双刃剑特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探讨了功名与命运的关系。诗中提到的酂侯张良,从微小官吏到声名显赫,反映出个人奋斗与历史机遇的交织。诗人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韩信和萧何的结局,提出“功高亦为累”的警示,提醒人们在追求功名时需谨慎。尤其是“此物原不凡,世俗岂知味”一句,表达了真正的智慧和道理往往难以为外人所理解,强调了内心体验的重要性。
整首诗运用了对仗和历史典故,增强了诗的内涵与厚度。诗人在叙述中贯穿了哲理思考,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酂侯昔微时,刀笔一小吏: 讲述张良的起源,初为小官。
- 起依日月光,勋业高百世: 描述他依靠机遇和聪明才智成就丰功伟业。
- 道大原不容,功高亦为累: 直白指出功名的双重性,过分的荣誉可能导致灾祸。
- 所以韩彭徒,累累就庖胾: 韩信与彭越的悲剧,象征功高反遭祸。
- 萧何于是时,身任天下寄: 萧何在汉初的重要地位与责任。
- 坐安刘帝心,赖有东陵计: 表达萧何因张良的谋略而安稳的心境。
- 东陵固明哲,避地有深意: 张良的智谋深邃,虽然隐退但有深意。
- 此物原不凡,世俗岂知味: 指智慧与道理的非凡,世人难以体会。
- 此味当自知,未可语儿辈: 真正的体验应由自己领悟,不能随意传授。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酂侯昔微时”“刀笔一小吏”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 “坐安刘帝心”比喻萧何的稳重与信任。
- 典故: 引用历史人物的命运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深刻探讨了功名与命运的关系,强调了个人内心体验的重要性。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警示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应保持清醒与谦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月光: 象征机遇与时间。
- 庖胾: 形象化地表达了失败与悲惨的命运。
- 东陵计: 代表智慧与谋略,指向深邃的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酂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韩信
b) 张良
c) 萧何
答案: b) 张良 -
诗中提到的“功高亦为累”是什么意思?
a) 功名能带来荣耀
b) 功名可能导致灾祸
c) 成功必然幸福
答案: b) 功名可能导致灾祸 -
“此物原不凡,世俗岂知味”中“此物”指的是什么?
a) 食物
b) 智慧与道理
c) 权力
答案: b) 智慧与道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探讨人生与权力的关系。
- 杜甫的《登高》: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周紫芝的《食瓜二首》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成就的代价。周紫芝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即时的享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