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云洞》
时间: 2025-01-08 21:21: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华老明师,遗像颇清古。
昔为挂空月,今作归云土。
云来初无心,云去定何处。
空馀暗窦泉,翠盎含白乳。
华堂谁复枝,缺甃久未补。
林深自成风,山润疑欲雨。
穷幽眼未餍,曳杖足已苦。
入山无与迎,出山信谁阻。
有客自去来,山僧无一语。
白话文翻译:
诗的开头提到南华老子(道教的创始人),他的遗像显得古朴清雅。曾经他是在高空中挂着的明月,而如今他却成了归云之地。云彩最初来时是无心的,离去时又往何方呢?只留下空荡荡的暗泉,青翠的山石上含着白色的乳液。华丽的堂屋中再无人来装点,缺失的砖石至今未能修补。林深处自然生出风声,山润之时似乎要下雨。穷幽之处的眼睛始终不能满足,拖着拐杖的我已经感到艰辛。进山时没有人来迎接,出山时又不知要信谁阻挡。偶尔有客人来往,但山僧却无言相对。
注释:
- 南华:指道教创始人老子,著作《道德经》。
- 明师:明白道理的老师。
- 遗像:遗留下来的形象。
- 挂空月:指明月高悬于空。
- 云土:云雾弥漫之地。
- 暗窦泉:比喻幽深的泉水。
- 翠盎:青翠的山石。
- 华堂:华丽的厅堂。
- 甃:砖石,用于建筑。
- 穷幽:幽深之处。
- 曳杖:拖着拐杖,形容行走艰辛。
- 山僧:山中的和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紫芝(约 1050-1120),字仲明,号紫芝,宋代诗人,以山水诗和道教诗著称。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周紫芝晚年,正值他对人生与宇宙的思索,结合道教的思想,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归云洞》呈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境界。诗中多处引用自然景象,以山水为背景,隐喻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开篇提到南华老子,表明诗人在追寻智慧和真理,渴望能像老子般超然物外。随着诗的展开,云彩的“来”与“去”,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旅程的思考。
诗中“空馀暗窦泉,翠盎含白乳”,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静谧与深邃,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世事的淡漠。而“入山无与迎,出山信谁阻”,更是流露出对人际关系的冷漠与无奈,表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整首诗不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曲人生哲学,展现了诗人对自我、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提到老子,表明诗人对道教哲学的崇敬。
- 第二联对比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归隐,反映人生的无常。
- 第三、四联描绘自然景象,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依恋。
- 第五、六联反映社会的变迁与人际的疏离。
- 最后两联通过描写山僧的沉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云来初无心,云去定何处”比喻人生的去留无定。
- 对仗:如“入山无与迎,出山信谁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林深自成风”,赋予自然以生命,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感情。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主题在于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孤独,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道教哲学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传达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着变化与无常。
- 泉:象征着生命与纯净。
- 山:象征着高远与静谧。
- 堂:象征着人际关系与社会的繁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周紫芝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南华”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孟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孙子 -
诗人通过“入山无与迎,出山信谁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B. 对孤独的无奈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同样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但其情感更加沉重,而周紫芝的《归云洞》则更显淡泊与超然,体现出不同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周紫芝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