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玉盘盂二首 其一》
时间: 2024-09-19 20:56: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子瞻玉盘盂二首 其一
千叶团团一尺馀,扬州绝品旧应无。
赏传莒国迁钟虡,移忆胡僧置钵盂。
丛底留连倾凿落,瓶中捧拥照浮屠。
强将绛蜡封红萼,憔悴无言损玉肤。
白话文翻译:
这只玉盘盂,直径一尺多,千片叶子团团相围,扬州的珍品,古时应是无与伦比。
它的美名传到莒国,仿佛那钟虡的香气飘散,令人回忆起胡僧所用的钵盂。
在丛林中留连,仿佛倾倒了露珠,瓶中捧着它,映照着佛塔的影子。
用红蜡封住了它的红色花瓣,虽然憔悴,却无言以对,仿佛损失了它那如玉般的肤色。
注释:
- 千叶:形容玉盘的装饰,表面有很多细致的叶子图案。
- 扬州:指的是扬州,古代著名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 莒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因其有名的美食和工艺品而闻名。
- 胡僧:指的是来自西域的僧人,可能与佛教有关。
- 浮屠:指的是佛塔,象征着佛教文化。
- 绛蜡:一种红色的蜡,常用来封印,象征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齐名,号称“二苏”。他在文学上,尤其是诗词方面,具有较高的成就,作品多关注人性、自然和社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辙对一件古董玉盘盂的欣赏之际,反映了他对艺术品的喜爱与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展现了宋代士人对物品背后文化内涵的关注。
诗歌鉴赏:
苏辙的《和子瞻玉盘盂二首 其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只玉盘盂,通过对其外观和内涵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工艺的赞美与思考。诗的开头以“千叶团团一尺馀”入手,给人以视觉的冲击,突出了玉盘的华美与精致。而接下来的“扬州绝品旧应无”则将玉盘的珍贵性进一步提升,表明这种艺术品在历史上是无可匹敌的。
“赏传莒国迁钟虡,移忆胡僧置钵盂”一句,诗人通过联想,将玉盘与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莒国与胡僧的引入,增添了诗的文化厚度,使得这件艺术品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意义。
最后两句以“强将绛蜡封红萼,憔悴无言损玉肤”结束,表现了对美的无奈与惋惜。红蜡的封印象征着珍贵的保护,但同时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物品衰老的感慨,形成了一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叶团团一尺馀:描绘玉盘的外观,细致入微,显示出工艺的精妙。
- 扬州绝品旧应无:强调这件艺术品的独特性,扬州在古代是文化与艺术的中心。
- 赏传莒国迁钟虡:通过历史的引入,表达对美的追求与传承。
- 移忆胡僧置钵盂:进一步联想,胡僧的钵盂与玉盘相似,唤起对佛教文化的回忆。
- 丛底留连倾凿落:表现对美的留恋,形象地描绘出露珠的倾洒。
- 瓶中捧拥照浮屠:瓶子与浮屠的意象,体现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 强将绛蜡封红萼:红蜡封印象征珍贵,但也暗含对美的保护与失落。
- 憔悴无言损玉肤: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珍贵的事物也难逃衰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玉盘比作美玉,突出其珍贵。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韵律感。
- 象征:玉盘、浮屠等意象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美的追求。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一件艺术品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文化艺术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盘盂:象征着珍贵与美好,体现工艺的精湛。
- 钟虡:代表古代的美食文化,传递历史的风韵。
- 胡僧:象征佛教文化的影响,展现多元文化的交融。
- 浮屠:象征着信仰与文化的延续,寄托着诗人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苏辙
- C) 李白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扬州”是指:
- A) 古代的一个国家
- B) 文化与经济中心
- C) 一种工艺品
- D) 一位历史人物
-
“强将绛蜡封红萼”可以看作:
- A) 对美好事物的保护
- B) 对死亡的哀悼
- C) 对爱情的渴望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苏辙
- B) 文化与经济中心
- A) 对美好事物的保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赤壁赋》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则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反映了战乱中的愁苦,与苏辙的细腻描写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