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书感》

时间: 2025-01-06 10:34:27

稠桑密蔓翠遥遥,独坐空堂对泬寥。

风雨愁连小寒食,乡关泪溅闰花朝。

万山重复皆遮眼,五斗凄凉尚折腰。

手种长乡山畔柳,为谁攀尽最长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稠桑密蔓翠遥遥,独坐空堂对泬寥。
风雨愁连小寒食,乡关泪溅闰花朝。
万山重复皆遮眼,五斗凄凉尚折腰。
手种长乡山畔柳,为谁攀尽最长条。

白话文翻译:

在密密的桑树和蔓藤之间,远处的翠绿似乎连绵不绝,我独自坐在空荡的厅堂,面对着无尽的寂寥。风雨交加时,我的愁苦与小寒食相连,想起故乡的泪水在闰年花朝时溅落。连绵的山峦重复着遮住我的视线,五斗的凄凉使我也低下了腰。手中种下的柳树,究竟是为谁而攀尽那最长的枝条?

注释:

  • :密集,茂密。
  • :桑树,此处指桑树的生长繁茂。
  • 泬寥:形容寂静而空旷的状态。
  • 寒食:指寒食节,祭祖扫墓的日子。
  • 乡关:故乡和家乡的代称。
  • 闰花朝:闰年时的花朝节,通常指春天的节日。
  • 万山重复:山峦层叠,遮挡视线。
  • 五斗:古代衡量容量,“五斗”常指五斗米,象征贫困。
  • 长条:柳树的长枝,寓意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维坤,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创作风格多以抒情见长,作品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浓厚思念与对人生的沉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诗人可能在外游历或因故乡之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苦涩的感慨,展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交融。

诗歌鉴赏:

《清明书感》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生活的怅惘。开篇的“稠桑密蔓翠遥遥”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景象,然而“独坐空堂对泬寥”则瞬间将这种生机与诗人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渲染出一种深深的寂寞感。

接下来的“风雨愁连小寒食,乡关泪溅闰花朝”则通过传统节日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了思乡的情感。小寒食和花朝节是祭奠先人的日子,诗人借此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最后几句描绘了连绵的山峦和贫苦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为谁攀尽最长条”更是引人深思,似乎在问,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了谁,蕴含着对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稠桑密蔓翠遥遥:描绘了故乡的景象,桑树密集,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 独坐空堂对泬寥:诗人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感到无比的孤寂。
  • 风雨愁连小寒食:风雨交加的天气中,诗人愁苦的心情与寒食节的哀思交织在一起。
  • 乡关泪溅闰花朝:在花朝节,诗人因思念故乡而流下眼泪。
  • 万山重复皆遮眼:重重山峦遮挡了视线,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无法触及。
  • 五斗凄凉尚折腰:生活的窘迫和悲凉使他不得不低下头。
  • 手种长乡山畔柳:在故乡的山边种下柳树,寄托思乡情感。
  • 为谁攀尽最长条: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感到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故乡的景象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 拟人:通过“泪溅”来表达情感的生动。
  • 对仗:全诗运用了多处对仗工整的修辞,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

意象分析:

  • 桑树:象征着故乡的丰饶与温暖。
  • 柳树:代表着诗人的思乡情感和对未来的期望。
  • 山峦:象征着隔绝与思念,重重山峦形成了对故乡的阻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

    • A) 快乐
    • B) 思念
    • C) 无所谓
  2. “万山重复皆遮眼”中的“遮眼”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美景
    • B) 思乡之情
    • C) 生活困境
  3. “为谁攀尽最长条”中的“最长条”指的是什么?

    • A) 一棵树
    • B) 柳树的枝条
    • C) 生活的路

答案

  1. B) 思念
  2. B) 思乡之情
  3. B) 柳树的枝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坤的《清明书感》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王维坤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而李白则更多表达了对故乡的直接怀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王维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