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人民志愿军赴援朝鲜,大捷,为之作歌》
时间: 2025-01-01 17:48: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阵子 人民志愿军赴援朝鲜,大捷,为之作歌
作者: 汪东 〔清代〕
假道敢欺虞国,求援耻哭秦庭。
谁道春秋无义战,试看中邦多俊英。
高呼齐请缨。
守似闲闺静女,攻如搏兔奇鹰。
旌旆忽从天外至,鼓角还闻地下鸣。
须臾收百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侵略者的愤慨。诗人提到,假借他国之道来欺骗虞国,向外求援在秦国哭泣,这是一种耻辱。有人说春秋时期没有义战,但看看我们国家的英才辈出。高声呼唤,像是请缨的英雄。防守时宛如安静的闺中女子,而攻击时则如同奇鹰搏击兔子。战旗突然从天际飞来,鼓声和号角从地下响起。转眼间,百座城市便被收复。
注释:
- 虞国:古代的一个国家,代表被欺负的国家。
- 秦庭:指的是秦国的朝廷,象征着耻辱与求援的无奈。
- 春秋:指春秋时期,诗中提到义战,意在反驳那些认为没有义战的人。
- 请缨:古代指请求官职的仪式,此处用来比喻英雄的召唤。
- 旌旆:指战旗,象征胜利和希望。
- 攻如搏兔奇鹰:生动的比喻,将攻击的猛烈与迅捷形象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以激昂的爱国情怀和高亢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对英勇将士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朝鲜战争期间,人民志愿军为援助朝鲜而战,取得了显著的胜利,诗人以诗歌歌颂这一壮举,表达了对国家与民族的忠诚和自豪。
诗歌鉴赏:
这首《破阵子》通过激昂的词句,展现了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诗中开篇即提到"假道敢欺虞国,求援耻哭秦庭",以历史典故引入,表现出对敌国欺凌的愤懑和对求援无奈的深刻反思。这种情感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现实的鞭策,显示出诗人渴望通过英勇的战斗改变国家命运的强烈愿望。
接下来,诗人以“谁道春秋无义战,试看中邦多俊英”来反驳那些认为没有义战的观点,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众多英才愿意为国捐躯的精神。这种豪情壮志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给人以强烈的激励。
而“守似闲闺静女,攻如搏兔奇鹰”的比喻,生动描绘了战斗中的两种状态,表现出战士们在战斗中的灵活和果敢,表现出面对敌人的强大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最后一段描绘了胜利的场景,"旌旆忽从天外至,鼓角还闻地下鸣",气势磅礴,描绘战斗的紧迫感与胜利的喜悦,彰显出国家力量的恢复与团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假道敢欺虞国:指敌人假借外力欺压我国。
- 求援耻哭秦庭:向他国求援是一种耻辱,象征着无奈与悲哀。
- 谁道春秋无义战:反驳认为历史上没有义战的观点。
- 试看中邦多俊英:强调中华民族人才辈出,愿为国捐躯。
- 高呼齐请缨:呼唤英雄,聚集力量。
- 守似闲闺静女:防守时安静如闺中女子,显示出沉稳。
- 攻如搏兔奇鹰:攻击时如奇鹰捕兔,迅猛而果敢。
- 旌旆忽从天外至:战旗突然降临,暗示胜利的到来。
- 鼓角还闻地下鸣:战斗的号角声响起,气氛紧张激烈。
- 须臾收百城:转眼间收复百座城市,表现胜利的迅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守和攻比作“闲闺静女”和“搏兔奇鹰”,形象化地表现不同的战斗状态。
- 对仗:全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和表现力。
- 夸张:如“须臾收百城”,夸张了战斗的迅速和成就,表现出英雄气概。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激昂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自豪,歌颂了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和胜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斗志和团结,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虞国:象征着被欺负的国家,代表了国家的脆弱。
- 春秋:历史的借鉴,暗示义战的正义性。
- 静女:防守状态下的安静与内敛。
- 奇鹰:攻击时的锐利与果断,象征战士的勇猛。
- 旌旆:胜利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荣耀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假道敢欺虞国”,这句的意思是: a) 侵略者假借外力来欺压我国家。 b) 我国对外求援。 c) 我国的强大。
-
诗中“攻如搏兔奇鹰”主要表现了什么? a) 防守的策略。 b) 攻击的速度与果敢。 c) 战争的残酷。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悲伤。 b) 豪情壮志。 c) 失落。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 《长征》:贺敬之
诗词对比: 与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相比,汪东的《破阵子》更专注于战斗中的精神与英勇,而毛泽东的作品则更多地反映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历史的思考。两者都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朝鲜战争与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