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西斋 张耒 〔宋代〕
山色供开镜,溪光照掩扉。 暗虫先夜响,萎叶近秋飞。 灌垄晴蔬出,开笼暮鹤归。 鸣琴坐朗月,轻露点秋衣。
白话文翻译:
山色如同展开的镜子,溪水反射的光照亮了门扉。 夜晚的虫鸣先于夜色响起,枯萎的叶子随着秋风飘飞。 晴天里,田垄上的蔬菜显得格外鲜亮,傍晚时分,笼中的鹤归巢。 坐在明亮的月光下弹琴,轻轻的露水沾湿了秋天的衣裳。
注释:
- 供:如同,好像。
- 开镜:展开的镜子,形容山色清晰明亮。
- 掩扉:关闭的门扉,这里指门扉被光照亮。
- 暗虫:夜晚的昆虫。
- 萎叶:枯萎的叶子。
- 灌垄:田垄,田间的小路。
- 晴蔬:晴天里的蔬菜。
- 开笼:打开笼子。
- 暮鹤:傍晚的鹤。
- 鸣琴:弹琴。
- 朗月:明亮的月光。
- 轻露:轻轻的露水。
- 点:沾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作者在西斋中静坐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宁静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山色、溪光、虫鸣、落叶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夜的画卷。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色、溪光、虫鸣、落叶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诗中的“山色供开镜”和“溪光照掩扉”以比喻手法,将山色比作展开的镜子,溪光比作照亮门扉的光,形象生动。“暗虫先夜响,萎叶近秋飞”则通过声音和动态的描写,增添了秋夜的寂静和萧瑟感。后两句“鸣琴坐朗月,轻露点秋衣”则展现了作者在月光下弹琴的情景,轻露沾湿秋衣,增添了一丝凉意和诗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色供开镜,溪光照掩扉。”这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将山色比作展开的镜子,溪光比作照亮门扉的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色的清晰明亮和溪光的照耀。
- “暗虫先夜响,萎叶近秋飞。”这两句通过声音和动态的描写,增添了秋夜的寂静和萧瑟感。暗虫的鸣叫先于夜色响起,枯萎的叶子随着秋风飘飞,营造出一种秋夜的氛围。
- “灌垄晴蔬出,开笼暮鹤归。”这两句描绘了晴天里田垄上的蔬菜显得格外鲜亮,傍晚时分笼中的鹤归巢,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和谐。
- “鸣琴坐朗月,轻露点秋衣。”这两句展现了作者在月光下弹琴的情景,轻露沾湿秋衣,增添了一丝凉意和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色供开镜”和“溪光照掩扉”,将山色比作展开的镜子,溪光比作照亮门扉的光。
- 拟人:如“暗虫先夜响”,将暗虫的鸣叫拟人化,先于夜色响起。
- 对仗:如“山色供开镜,溪光照掩扉”和“暗虫先夜响,萎叶近秋飞”,句式工整,对仗巧妙。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山色、溪光、虫鸣、落叶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夜的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山色:如同展开的镜子,清晰明亮。
- 溪光:照亮门扉的光,温暖而明亮。
- 暗虫:夜晚的昆虫,鸣叫增添了秋夜的寂静。
- 萎叶:枯萎的叶子,随着秋风飘飞,增添了秋夜的萧瑟感。
- 晴蔬:晴天里的蔬菜,显得格外鲜亮。
- 暮鹤:傍晚的鹤,归巢增添了田园生活的宁静。
- 朗月:明亮的月光,增添了诗意和凉意。
- 轻露:轻轻的露水,沾湿秋衣,增添了一丝凉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山色供开镜”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的“暗虫先夜响”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夜晚的寂静 B. 秋夜的虫鸣 C. 秋夜的落叶 D. 秋夜的月光
-
诗中的“鸣琴坐朗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秋夜的寂静的感受 D.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晚秋的宁静景象,与张耒的这首诗有相似的意境。
- 杜甫的《秋兴八首》: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和西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夜的宁静景象,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词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