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时间: 2025-01-09 15:08:00

洞庭袅袅波,木叶萧萧下。

玉簟感凉秋,银烛怜遥夜。

对影不成欢,泪迸觥船泻。

一曲雨零铃,分付知音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
作者: 陈匪石 〔清代〕
洞庭袅袅波,木叶萧萧下。
玉簟感凉秋,银烛怜遥夜。
对影不成欢,泪迸觥船泻。
一曲雨零铃,分付知音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波光粼粼,秋天的树叶纷纷飘落,令我感受到秋的凉意;夜晚,银色的蜡烛照亮远方,令人怜惜这寂静的时光。对着影子却无法感到欢乐,泪水如同酒杯倾泻;一曲雨声如铃,寄托了我对知音的深情。

注释

  • 洞庭: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著名的湖泊之一。
  • 袅袅: 形容波浪轻柔的样子。
  • 木叶: 树木的叶子,秋天时常落下。
  • 玉簟: 玉制的席子,古时用于坐卧,象征高洁。
  • 银烛: 银色的蜡烛,代表夜晚的温暖和幽静。
  • 对影不成欢: 看到自己的影子却无法快乐,表达孤独感。
  • 泪迸触: 眼泪如同酒水倾泻,形容悲伤。
  • 雨零铃: 雨声如同铃声,轻柔而悠远。
  • 知音者: 了解自己内心的人,通常指朋友或挚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匪石,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细腻感受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诗人通过描写洞庭湖的美景以及个人的孤独感受,展现了对友情和知音的渴望。诗中蕴含着对秋天的感伤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生查子》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词作,开篇便以“洞庭袅袅波”点题,展现了湖面轻柔波光的美丽。诗人在这个季节里感受到凉意,透过“木叶萧萧下”的意象,传达了秋天的萧瑟与凋零。接着,诗人描绘了夜晚的情景,银色的蜡烛在昏暗中闪烁,仿佛在怜惜这孤独的时光。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对影不成欢,泪迸觥船泻”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尽管身边有美景相伴,但却无法得到知音的共鸣,愈加显得孤寂。最后一句“一曲雨零铃,分付知音者”将情感推向高潮,雨声与铃声的结合不仅美妙动听,更是对知音的寄托与倾诉,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渴望与孤独。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结合个人情感,展现了清代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知音的珍视,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洞庭袅袅波: 描绘洞庭湖的波光,营造出一种轻柔的氛围。
  2. 木叶萧萧下: 表达秋天的来临,树叶纷纷落下,体现了时光流逝的无情。
  3. 玉簟感凉秋: 用“玉簟”象征清贵,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加深了孤寂的情感。
  4. 银烛怜遥夜: 夜晚的蜡烛照亮了周围,增添了一丝温暖,但又显得孤单。
  5. 对影不成欢: 看到自己的影子却无从欢喜,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感。
  6. 泪迸觥船泻: 眼泪如同酒水倾泻,形容悲伤流露无遗。
  7. 一曲雨零铃: 雨声如铃声,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8. 分付知音者: 表达了对知音的思念,将情感寄托于对方。

修辞手法:

  • 比喻: “雨零铃”将雨声比作铃声,增添了诗的音律美。
  • 拟人: “银烛怜遥夜”,将蜡烛赋予了情感,使其充满温情。
  • 对仗: 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伤以及对知音的渴望,反映了人对孤独和友情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动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流动与变化,暗示人生无常。
  • 木叶: 代表生命的衰败与季节的更替。
  • 银烛: 象征温暖与孤独的对比。
  • 雨声: 代表思念与忧伤,寄托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洞庭袅袅波”中的“袅袅”形容的是:
    A. 情感
    B. 风景
    C. 动作

  2. 诗中提到的“玉簟”象征的是:
    A. 秋天的寒冷
    B. 高洁与雅致
    C. 孤独

  3. “泪迸觥船泻”中的“觥”指的是:
    A. 酒杯
    B. 酒壶
    C. 酒坛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陈匪石的《生查子》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现了对孤独的感受和对友谊的渴望,但前者多以自然景物抒情,后者则通过酒与月亮表达情感。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思念,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