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秘丞灯夕韵四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9:47: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承赤地饥荒后,一念通天立致和。
永日庭中私谒少,丰年陌上醉人多。
更生昔忝陪藜杖,臣甫今宁想玉珂。
益郡乐歌何足拟,要书善政续归禾。
白话文翻译:
在经历了饥荒之后,我承接了这片赤地,心中一念通天,达成和谐的局面。
在漫长的日子里,庭院中寻访的少之又少,而丰收的年间,田间醉酒的人却不少。
我更生于昔日曾陪伴过的藜杖之下,今天我宁愿想象那玉珂的荣光。
益郡的乐歌有什么值得比拟的呢?我只希望能书写良好的政令,续写丰收的禾苗。
注释:
字词注释:
- 公承:指公开承认或接受。
- 赤地:指贫瘠的土地,饥荒后留下的荒地。
- 一念通天:一念之间,达到了通天的境界,意指心念的力量。
- 藜杖:古代用藜草制作的拐杖,常用来指老者或贫困者。
- 玉珂:一种美玉制成的乐器,象征高贵和美好。
- 益郡:指益州,古代的一个地名,常与丰收和乐歌联系。
典故解析:
诗中涉及的“藜杖”与古代隐士或贫者的形象相关,表现了诗人对往日生活的追忆与感慨。“玉珂”则象征着理想和美好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白庵,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因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富有政治关怀而受到推崇。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表达对美好政令的渴望和对丰收年景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饥荒后的赤地为起点,表达了诗人对困境的深切体悟和对未来的渴望。开篇“公承赤地饥荒后”直入主题,显示出经历苦难后的反思与责任感。紧接着“一念通天立致和”则是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表现出他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永日庭中私谒少,丰年陌上醉人多”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前者是孤独与寂寞,后者则是欢聚与繁荣,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而“更生昔忝陪藜杖,臣甫今宁想玉珂”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往的怀念,藜杖象征着贫困的生活,而玉珂则代表着理想与高洁。
最后的“益郡乐歌何足拟,要书善政续归禾”抒发了诗人对于美好政治的期待,渴望通过良好的政令使得社会重归繁荣。在全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公承赤地饥荒后:经历了饥荒的苦难,诗人感受到责任与使命。
- 一念通天立致和:心念的力量使他追求和谐的理想。
- 永日庭中私谒少:长日漫漫,寂寞的庭院里访客稀少。
- 丰年陌上醉人多:丰收的季节,田野上欢笑的人群络绎不绝。
- 更生昔忝陪藜杖:回忆曾经的贫困生活,陪伴着藜杖。
- 臣甫今宁想玉珂:如今更愿意向往高贵的理想。
- 益郡乐歌何足拟:益郡的乐歌与现实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 要书善政续归禾:希望通过良好的政策,恢复农田的丰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永日庭中私谒少,丰年陌上醉人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比喻:藜杖与玉珂的对比,象征着贫穷与富贵的生活状态。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经历和理想的反思,传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美好未来的期许,表现出诗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民众生活改善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赤地:象征苦难与荒凉。
- 藜杖:象征贫困与无奈。
- 玉珂:象征理想与美好。
- 丰年:象征希望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赤地”主要象征什么?
A. 丰收
B. 贫瘠
C. 和谐
D. 喜悦 -
“一念通天”可以理解为:
A. 一念之间达成理想
B. 一念之间失去方向
C. 一念之间迷失自我
D. 一念之间得到财富 -
诗中提到的“藜杖”最可能代表:
A. 富贵
B. 贫困
C. 和谐
D. 理想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对国家和民众生活的忧虑与期望。
- 李白《将进酒》:通过对酒的描写,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向往。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和张秘丞灯夕韵四首》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心,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美好政令的期盼,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忧伤与对国事的担忧。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