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后修文县,苍凉百感增。
儒冠变酋帅,官吏傍残僧。
人面瘦似鹄,鬼磷多无镫。
山城矧已堕,狼虎昼凭陵。
白话文翻译
在动乱之后,修文县显得格外苍凉,百感交集。
曾经的儒生如今变成了酋长,官吏们则依附于残存的僧侣。
人们的面容瘦得像白鹤,鬼火般的磷光四处游荡,没有灯笼照明。
山城已经沦陷,白天狼虎出没,令人心惊胆战。
注释
- 乱后:指动乱结束后的情景。
- 修文县:地名,指诗人所处的地方。
- 儒冠:指儒生的帽子,象征知识分子。
- 酋帅:指地方首领或军阀。
- 官吏:指地方官员。
- 残僧:指存活下来的僧侣,暗示社会的动荡。
- 人面瘦似鹄:形容人们的面容消瘦,像白鹤一样。
- 鬼磷:鬼火,指夜间光亮的现象,多用于形容阴森的场面。
- 狼虎:比喻凶恶的敌人,象征社会的动乱和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丙莹,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风格沉郁且富有感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战乱之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人们的苦痛。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荒凉景象,表达对当时社会的悲哀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战乱后社会的苍凉和人们的苦难。诗的开头“乱后修文县,苍凉百感增”直接点出主题,描绘了战后萧条的景象,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忧伤。接下来,诗人用“儒冠变酋帅,官吏傍残僧”展现了知识分子地位的沦落和官吏的无能,反映了战乱对社会结构的摧毁。特别是“人面瘦似鹄”,用生动的比喻让人感受到人们因饥荒而消瘦的惨状,令人心痛。
诗的最后两句“山城矧已堕,狼虎昼凭陵”,更是将恐怖的气氛推向高潮,狼虎成群,白昼也无法驱散的恐惧感,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与无序。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敏感与思考,带给读者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后修文县:描绘动乱后的修文县,环境的苍凉与人心的惶恐。
- 苍凉百感增:情感的加深,因环境的恶劣而倍感悲凉。
- 儒冠变酋帅:传统文化的沦丧,儒生的身份被取代。
- 官吏傍残僧:官吏失去权威,依附于残存的僧侣,表现出无奈。
- 人面瘦似鹄:形象生动,突显人们的苦难。
- 鬼磷多无镫:夜晚的恐怖感,缺乏光明与希望。
- 山城矧已堕:山城的破败,象征社会的崩溃。
- 狼虎昼凭陵:白昼的凶险,暗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面瘦似鹄”,将人比作白鹤,生动形象。
- 对仗:如“儒冠变酋帅,官吏傍残僧”,形成鲜明的对比。
- 排比:整首诗情感层层递进,加深读者的印象。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战后社会的深切忧虑与对人们苦难的同情,揭示了动荡带来的悲惨现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凉:象征着动乱后的荒废。
- 儒冠:象征传统文化与知识分子的沦丧。
- 狼虎:象征社会的混乱与危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儒冠”象征什么?
- A. 学识
- B. 传统身份
- C. 权力
- D. 以上皆是
-
“人面瘦似鹄”中,鹄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美丽
- B. 饥饿
- C. 祥和
- D. 恐怖
答案:1. D;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沈丙莹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同样描绘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但其情感更倾向于对国家的忧虑,而沈丙莹则更突出个体的苦难与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沈丙莹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