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白话文翻译
轻盈的飞蛾翩翩飞舞,遮住了明亮的蜡烛;
看到油锅中正在烹饪的油脂,觉得罪过无法赎回。
可爱的萤火虫不自欺,照亮了草间,光芒闪烁。
我已经放下烦恼,书本曾在君子堂上被映照。
不怕明月下显露自己的丑陋,但怕风雨的侵袭,难以发光。
注释
- 翩翩:形容轻盈的样子。
- 飞蛾:一种小虫,夜间活动,常被用来比喻追求光明的人。
- 掩月烛:遮住了明亮的蜡烛,暗示飞蛾对光的追求。
- 烹膏油:指在油锅中煮食物,暗喻追求物质的代价。
- 嘉尔萤火:称赞萤火虫的光亮。
- 草间相照:在草地上相互照耀,形容萤火虫的光亮。
- 却马已录仙人方:放下烦恼,安然自得。
- 映书曾登君子堂:书本被光映照,象征知识的光辉。
- 不畏月明见陋质:不怕在明月下显现自己不完美的本质。
- 但畏风雨难为光:惧怕风雨难以维持光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字节庵,号稼轩,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出生于福建,因其才华卓越而被世人所称颂。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和人情,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代。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描写飞蛾与萤火虫,抒发了对光明、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自身缺陷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萤火》以飞蛾和萤火虫作为主要意象,象征着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人。在诗中,飞蛾因追求光而遮住了蜡烛,暗示着许多人在追求光明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了自身的缺陷与代价。与之对比,萤火虫在草间闪烁着微弱却真实的光芒,展现出一种真实与自然的美。诗人通过这两种意象,表达了对物质追求的反思与对精神光辉的向往。
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自省,诗人不惧怕在明亮的月光下显现自己的缺陷,而是更加畏惧风雨对光辉的侵蚀。这种心态体现了诗人对于内心光明与外界挑战之间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宁静与自信。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翩翩飞蛾掩月烛:飞蛾轻盈地飞舞,遮住了明亮的蜡烛,暗示对光明的追求。
- 见烹膏油罪莫赎:看到油锅中的油脂,意识到追求物质的代价。
- 嘉尔萤火不自欺:称赞萤火虫的光亮,它们真实而不自欺。
- 草间相照光煜煜:萤火虫在草间发光,象征微小但真实的光辉。
- 却马已录仙人方:放下执念,安然自得,似乎已经得到了超脱。
- 映书曾登君子堂:光辉映照书本,象征知识与道德的光辉。
- 不畏月明见陋质:不怕在明亮的月光下显现自身的缺陷。
- 但畏风雨难为光:惧怕风雨侵袭,难以维持内心的光辉。
修辞手法:
- 比喻:飞蛾与萤火虫象征追求与自省。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萤火虫被赋予了光明的特质,增添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飞蛾与萤火虫的对比,探讨了追求光明的意义和代价,强调在面对外界挑战时,真实与自省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飞蛾:象征追求光明却可能自取灭亡的人。
- 萤火虫:象征真实、自省的光辉,微小但坚韧。
- 月光:象征外在的光明与世俗的评价。
- 风雨:象征外界的挑战与内心的考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萤火》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陈与义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飞蛾”象征什么? A. 追求光明的勇气
B. 对物质的追求
C. 自我反省
D.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人不怕什么? A. 风雨
B. 明月
C. 自己的缺陷
D. 物质的诱惑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思考。
- 李白《夜泊牛津》:表现了对光明与追求的不同视角。
诗词对比: 《萤火》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可以进行对比,前者强调真实与自省,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对光明的追求与孤独感。两者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光明与内心的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陈与义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