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湖北唐宪桂林义学》

时间: 2025-01-01 13:20:16

梅花五岭八桂林,青罗带绕碧玉簪。

祥刑使都两唐裔,亲领诸生到洙泗。

七星岩畔筑斋房,独秀峰尖作笔床。

买书堆上天中央,海表学子来奔忙。

中州淑气无间断,南斗文星方炳焕。

君不见日南姜相曲江张,万古清风裂云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花五岭八桂林,青罗带绕碧玉簪。
祥刑使都两唐裔,亲领诸生到洙泗。
七星岩畔筑斋房,独秀峰尖作笔床。
买书堆上天中央,海表学子来奔忙。
中州淑气无间断,南斗文星方炳焕。
君不见日南姜相曲江张,万古清风裂云汉。

白话文翻译:

梅花盛开在五岭和八桂之间,青色的罗带环绕着碧玉的簪子。
祥刑使的后裔来自唐朝,亲自带领学生来到洙泗河畔。
在七星岩旁建立了书斋,独秀峰的尖顶如同书写的笔床。
书籍堆积在天中央,海上的学子们忙于求学。
中原的清气不断,南斗的文星正闪耀光芒。
你看南方的姜相和曲江的张公,万古以来的清风撕裂了云汉。

注释: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的精神,常用于咏梅的诗作。
  • 青罗带:青色的丝带,形容优雅华美。
  • 祥刑使:指代唐朝的官员或学者,具有文化传承的含义。
  • 洙泗:古代名河,此处指学问和文化的源地。
  • 七星岩、独秀峰:具体地名,象征学问和文采的汇聚之处。
  • 中州:指中原地区,强调其文化底蕴。
  • 南斗文星:指代南斗星,寓意文人和学术的辉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以其自然清新的山水诗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诗人对湖北唐宪桂林义学的参观后所作,意在赞美当地的文化教育以及诗人对求知者的关怀与激励。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题湖北唐宪桂林义学》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深刻地体现了对教育和文化的热爱。全诗结构严谨,意境清新,语言生动形象。诗中的“梅花五岭八桂林”描绘了优美的自然环境,暗示出文化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诗人对求知者的赞美和鼓励。

“祥刑使都两唐裔”突出了教育传承的重要性,旨在展示文化的延续。接下来的“买书堆上天中央”表达了求知的渴望和学子们的努力,展现了学习的热情和氛围。最后两句“君不见日南姜相曲江张,万古清风裂云汉”以历史典故结尾,强调了文化的永恒与精神的高尚,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梅花五岭八桂林:描绘了梅花生长的地理环境,象征着文化的广泛传播。
  • 青罗带绕碧玉簪: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人文的和谐。
  • 祥刑使都两唐裔:提到的文化源流,强调了教育的传承。
  • 亲领诸生到洙泗: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引导。
  • 七星岩畔筑斋房:描述了学习的环境,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
  • 独秀峰尖作笔床:以自然景象比拟书写,表达了创作的灵感与启迪。
  • 买书堆上天中央: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暗示书籍是知识的源泉。
  • 海表学子来奔忙:描绘了求知者的积极态度,展现了对学习的热情。
  • 中州淑气无间断:表明中原地区文化的持久和深厚。
  • 南斗文星方炳焕:象征着文人学者的光辉,强调了文化的繁荣。
  • 君不见日南姜相曲江张:通过历史人物描绘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 万古清风裂云汉:以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理想与情怀的高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独秀峰尖作笔床”,用比喻手法展现自然与文化的结合。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都体现出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学术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代表坚韧与纯洁。
  • 青罗带:象征优雅与华美。
  • 书籍:象征知识与求知精神。
  • 七星岩、独秀峰:自然景观,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什么?

    • A. 坚韧与高洁
    • B. 富贵与奢华
    • C. 繁荣与昌盛
  2. “青罗带绕碧玉簪”中“青罗带”指什么?

    • A. 书籍
    • B. 丝带
    • C. 梅花
  3. 诗中提到的“南斗文星”象征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文化与学术
    • C. 自然风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文化的思考,但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感;而杨万里的诗则更趋向于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赞美与期盼。两者在主题上存在异同,但都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