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南州奇观,前临大江浮桥,江心起三石台。 梅边楼阁海边山,银竹初收霁日寒。看著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
白话文翻译:
在南州的奇观面前,我站在大江的浮桥上,江心显露出三块石台。梅花边的楼阁和海边的山,银色的竹子在初雪后显得寒冷。看完南州的奇观,我觉得人间的山水再也不需要去看了。
注释:
- 梅边:指梅花树边,象征着清幽雅致的环境。
- 楼阁:指高楼和阁楼,通常是人们观景的地方。
- 海边山:指靠近海的山,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 银竹:指竹子在冬日的霜雪中显得银白色,给人以清冷的感觉。
- 霁日寒:霁,指雨后放晴,寒,指天气寒冷。
典故解析: “人间山水不须看”可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极高赞美,表达了他对南州奇观的认可与惊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作清新自然,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时期,诗人游览南州,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奇妙,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南州的奇景和诗人内心的震撼。首联以“前临大江浮桥,江心起三石台”引入,描绘出一幅动人的自然画面,浮桥的轻盈与三石台的稳重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南州的独特地貌。而后半部分则通过“梅边楼阁海边山”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层次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最后一句“人间山水不须看”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他认为在南州的奇观面前,其他的山水都显得黯然失色,这种强烈的自豪感与满足感,表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鸣。整首诗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令人沉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登南州奇观,前临大江浮桥,江心起三石台”:诗人登上南州,眼前是大江的浮桥,江中有三块石台,展现出壮丽的景色。
- “梅边楼阁海边山,银竹初收霁日寒”:描绘了梅花边的楼阁与海边的山,银色的竹子在寒冷的霜雪中更显清冷。
- “看著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在欣赏南州的奇观后,诗人觉得其他地方的山水都不再重要。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如“梅边楼阁”和“海边山”,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隐喻了诗人对南州的赞美。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南州自然景观的赞美,展现了他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珍视,强调了在自然面前,其他人间美景的渺小。
意象分析:
- 梅:象征着清雅、高洁的品质。
- 楼阁:象征着人类智慧与自然的结合。
- 海:象征着广阔与浩瀚。
- 竹: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常用以表现志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观包括哪些?
- A. 江、石台、梅、楼阁、海
- B. 山、河、湖、田
- C. 以上都不是
-
诗人对南州的奇观有什么态度?
- A. 否定
- B. 赞美
- C. 无所谓
-
“人间山水不须看”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 A. 诗人对其他山水的无所谓
- B. 诗人认为南州的奇观超越一切
- C. 以上都对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也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其主题同样是对自然的赞美,但更注重宁静的氛围。而杨万里的诗则突出了壮丽的景观与诗人的激动心情,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