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谢希深学士见寄》
时间: 2025-01-04 10:53: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谢希深学士见寄》 ——范仲淹
天地久开泰,过言防结括。
谁怜多出处,自省有本末。
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
尽室得江行,君恩与全活。
回头谏诤路,尚愿无壅遏。
岂独世所非,千载成迂阔。
白话文翻译
天地长久以来都是开阔明朗的,往往是过于言辞谨慎而防患未然。
谁来怜惜那些多舛命运的人,只有自我反省才知有根本与末端。
内心坚如磐石,可以破裂却无法夺走。
我愿在这屋子里与江水同行,君恩和我的生命同在。
回首自己劝谏的道路,仍然希望没有阻碍。
难道只有世人看不见,千年之后又成了迂腐?
注释
- 开泰:古代指天地之间的清明状态,形容明朗、开阔。
- 过言:过于谨慎或多言的意思。
- 出处:出身与去处,指人生经历。
- 自省:自我反思。
- 介如石:心志坚固如石。
- 尽室得江行:形容生活中的宽广与自在。
- 君恩:指对方的恩德。
- 谏诤路:劝谏与争辩的道路。
- 无壅遏:没有阻碍与阻挡。
- 千载成迂阔:千年之后的事情变得模糊与迂腐。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范公”。以其广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闻名于世。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范仲淹被贬期间,表达了他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以及对君恩的感激之情。作品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与自我反省的智慧。
诗歌鉴赏
《和谢希深学士见寄》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天地、命运和心志的思考,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诗的开头便以“天地久开泰”来引入,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感悟。接着,通过“谁怜多出处”的反思,诗人探讨了人生的起伏与命运的多舛,显示出一种对命运的无奈与自省的意识。中间部分“心焉介如石”,则传达了诗人坚韧不拔的内心,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不可动摇。最后,诗人呼唤希望,“尚愿无壅遏”,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显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有力,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范仲淹作为文学家的深邃思考和博大情怀。同时,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地久开泰”:开头以天地大象喻人生,表达了对广阔天地的欣赏。
- “过言防结括”: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谨慎,反而可能导致束缚。
- “谁怜多出处,自省有本末”:强调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人生经历的复杂。
- “心焉介如石”:表达内心坚定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
- “尽室得江行”:比喻生活的宽广境界与自由。
- “君恩与全活”:对友人恩情的感激。
- “回头谏诤路”:自省与反思的过程。
- “岂独世所非,千载成迂阔”:质疑世人的看法,强调历史的变迁与真理的难以捉摸。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焉介如石”,将内心比作坚固的石头,形象地表达了坚韧的性格。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象征:天地、江水等意象象征着广阔的心灵与人生的理想。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人生、命运、自省与理想的探讨,表达了对坚韧精神的赞美,强调自我反思与不懈追求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天地:象征广阔与自由,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 江水:代表生命的流动与变化,寓意着生活的丰富与多样。
- 石:象征内心的坚定与不可动摇,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和谢希深学士见寄》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范仲淹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心焉介如石”的意思是?
- A. 心情像石头一样沉重
- B. 心志坚定不可动摇
- C. 心中无物
- D. 心情如水一般柔和
-
诗中提到的“君恩”指的是?
- A. 对友人的恩情
- B. 对国家的恩德
- C. 对自然的恩赐
- D. 对父母的恩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对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两者都探讨了人生的价值与理想,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命运的深刻理解,但《岳阳楼记》更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与感慨,而《和谢希深学士见寄》则更强调自省与内心的坚韧。
参考资料
- 《范仲淹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