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十咏其一·泰州十咏》

时间: 2025-01-17 10:19:47

至德本无名,宣尼一此凭。

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

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德本无名,宣尼一此凭。
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
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白话文翻译:

至德的真谛本无名,孔子的教导成为了凭借。
他能够把天下的荣华让出,知道世间有圣人来临。
南方的国家奔向远方,西山的道路开始亨通。
英杰的灵魂难道不在,千古碧江依然横流。

注释:

  • 至德:至高无上的道德,指理想的道德境界。
  • 宣尼:即孔子,古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天下让:指放弃权力或地位的行为,强调谦逊。
  • 圣人:指有至高智慧和德行的人。
  • 南国:指南方地区。
  • 西山道:可能指西方的道理或智慧。
  • 英灵:指杰出人物的灵魂或精神。
  • 碧江:指江河,象征着历史的流逝和文化的传承。

典故解析:

  •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强调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
  • 圣人:在中国文化中,圣人代表着理想的道德和智慧,常被用来指代孔子及其追随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著称,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范仲淹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对国家的未来和文化的传承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和对圣人的仰慕。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至德”和“圣人”的探讨,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诗的开头以“至德本无名”引入,强调真正的道德并不需要外在的名声,而是内心的修养。接着提到“宣尼”,进一步强调了孔子作为道德典范的重要性。范仲淹在提到“天下让”时,表现出一种谦逊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认为真正的圣人是能够放下个人利益而考虑天下大义的人。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展现出对国家未来的思索,南方的奔赴象征着对未来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更高理想的向往。最后一句“千古碧江横”则将时间延续至千古,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灵的追思,强调文化和精神的永恒存在。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练而有力,情感深邃而富有哲理,体现了范仲淹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至德本无名:真正的至高道德并不需要名声。
  2. 宣尼一此凭:孔子的教导成为了人们的信仰和依据。
  3. 能将天下让:能够放弃一切荣华,做出大公无私的牺牲。
  4. 知有圣人生:意识到世间存在真正的圣人。
  5. 南国奔方远:南方的人民向着理想和远方奔去。
  6. 西山道始亨:西山的道路开始通达,象征着智慧的传播。
  7. 英灵岂不在:历史上的英杰之灵难道不在乎?
  8. 千古碧江横:千古流淌的碧江,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至德”与“宣尼”,“天下让”与“圣人生”等都有对仗的特点。
  • 隐喻:碧江象征文化的延续和历史的长河。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和对圣人精神的崇敬。范仲淹通过对孔子及其教诲的赞美,反映了对道德和智慧的重视,呼唤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至德:象征着理想的道德境界。
  • 宣尼:象征着智慧和教育的力量。
  • 南国、方远:象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 英灵:象征着杰出人物的精神传承。
  • 碧江:象征着历史的流淌和文化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宣尼”指代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孔子
    • C. 荀子
  2. “天下让”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 A. 追求个人利益
    • B. 大公无私的精神
    • C. 自私自利
  3. “千古碧江横”所表达的意象是什么?

    • A. 诗词的流传
    • B. 历史的延续
    • C. 自然景观

答案

  1. B. 孔子
  2. B. 大公无私的精神
  3. B. 历史的延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范仲淹的诗更侧重于道德和理想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生的忧虑与感慨。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范仲淹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以上内容涵盖了这首诗的各个方面,从原文到解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