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示卷》

时间: 2024-09-19 21:30:00

李氏世能诗,落落为时豪。

汉陵唐太白,始竞二雅高。

益端正封贺,才各倾吴涛。

於今几代孙,手持切玉刀。

功利既及民,又将薄风骚。

示我照乘珠,光彩生褐袍。

曾非贫家有,怀归徒增劳。

神物必难秘,恐随风雨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示卷
梅尧臣

李氏世能诗,落落为时豪。
汉陵唐太白,始竞二雅高。
益端正封贺,才各倾吴涛。
於今几代孙,手持切玉刀。
功利既及民,又将薄风骚。
示我照乘珠,光彩生褐袍。
曾非贫家有,怀归徒增劳。
神物必难秘,恐随风雨逃。

白话文翻译:

李家的诗人世代相传,才华横溢,在当时的豪杰中脱颖而出。汉朝的刘陵和唐代的李白,开始争相追逐那两位雅士的高峰。如今的封贺和益端正,才华各有所长,犹如波涛翻滚的吴江。到现在几代后代子孙,手中却拿着切玉的刀。功利不仅波及百姓,也使得风骚的文采变得稀薄。请您给我展现那照耀的珍珠,光辉照耀着我的褐色长袍。曾经并非贫苦之家,如今归来却徒增劳苦。神奇的事物本就难以隐藏,恐怕会随风雨而逃逸。

注释:

  • 李氏世能诗:指李家世代有诗才。
  • 落落:形容气度从容不迫。
  • 汉陵唐太白:指汉代的刘陵(刘彻)和唐代的李白,两位著名的诗人。
  • 封贺:指封建社会的官员。
  • 吴涛:指吴江的波涛,象征才华的广泛流动。
  • 切玉刀:象征才能或事业的工具。
  • 薄风骚:指文采的变薄或减少。
  • 照乘珠:指照耀的珍珠,象征光辉和荣耀。
  • 褐袍:指朴素的衣服,可能代表作者的身份。
  • 神物:指神秘的事物或才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止庵,宋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是“初唐四杰”之一。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的晚年,正值宋代中期,社会变迁与文化繁荣并存。诗人通过对李氏家族诗才的赞誉,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思考,同时也隐含了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示卷》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的诗作。梅尧臣在诗中通过对李氏家族的赞美,表明了对诗歌传承的重视和对时代豪杰的敬仰。诗的开头提到“李氏世能诗,落落为时豪”,显示出李家在诗歌上的卓越地位,接着又引入历史上的唐太白,强调了诗歌的高度。

在后面的几句中,梅尧臣借用“波涛”这一意象,表现出后代诗人们在文艺创作上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在功利社会的影响下,风骚的文采逐渐减少,反映了对当下文人境遇的忧虑。诗的结尾部分,透过“神物必难秘”的直白,表达了对才华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仿佛在提醒后人应当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才华。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示了历史的沉淀与个人奋斗的轨迹,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前两句强调李氏家族的诗才和历史背景,表现出对文化传承的尊重。
    • 中间几句通过对比,揭示了当代文人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尤其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下。
    • 结尾几句反映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以及对才能的珍惜与对未来的忧虑。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光彩生褐袍”,将内在的光辉与外在的朴素形成对比,达到突出内涵的效果。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一定的对称感,增强了韵律美。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文学传承的尊重与对社会风气的忧虑,表现出梅尧臣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后代文人的期望。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李氏家族:象征着诗歌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 汉陵唐太白:代表着古代诗歌的巅峰与追求。
    • 切玉刀:象征着才华与事业的工具,表达了对文人身份的思考。
    • 照乘珠:象征着光辉与荣耀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氏家族在诗中被称赞的原因是什么?

    • A. 他们的财富
    • B. 他们的诗才
    • C. 他们的权势
    • D. 他们的地位
  2. 诗中提到的“汉陵唐太白”是指哪位诗人?

    • A. 杜甫
    • B. 李白
    • C. 白居易
    • D. 苏轼
  3. “功利既及民,又将薄风骚”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A. 诗人对财富的追求
    • B. 文人面临的困境
    • C. 社会的繁荣
    • D. 诗歌的流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梅尧臣的《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示卷》与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均表现出对才华的珍视,但梅尧臣更关注文化传承和社会现象,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豪放与对酒的畅快。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