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露已变霜,孝心竟悲恻。
荐衣如念存,拜垅不遑息。
带剑蓬池外,兼程困马力。
礼毕便当还,於诚乃为得。
白话文翻译:
白露时节已经转为霜降,儿子的孝心却愈加悲伤。
献上衣物仿佛是对逝者的怀念,拜祭的过程中没有片刻的停歇。
带着剑在蓬池之外,赶路的马也感到疲惫。
礼祭结束后便该返程,诚心实意才是最重要的。
注释: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天气转凉,露水增多。
- 霜:指天气寒冷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霜。
- 孝心:指对父母的思念与尊敬之情。
- 荐衣:献上衣物,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
- 拜垅:指在坟墓前祭拜。
- 带剑:可能象征着一种庄重或防备。
- 兼程:加快脚步,急于回家。
- 礼毕便当还:礼节完成后就该返回。
典故解析:
-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之一,诗中反映了对父母的孝心。
- 白露与霜降:节气的变化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时光的无情,增强了诗的悲伤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东皋,宋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注重抒情和景物的细腻描写。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十月,正值寒露时节,诗人因思念逝去的亲人而作,表达了对亲情的缅怀与孝心的深沉。
诗歌鉴赏:
《送韩子华十月拜扫》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祭拜场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孝道的重视。诗的开头以“白露已变霜”引入,营造出一种秋冬交替的寒冷气氛,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接下来的“孝心竟悲恻”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无尽悲伤。
“荐衣如念存”一句,通过献衣这一传统祭拜方式,传达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孝道的执着与坚持。紧接着“拜垅不遑息”,展现了祭拜过程中的恭敬与虔诚。诗人以“带剑蓬池外”描绘了一个疲惫的旅人,象征着对生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无奈。“礼毕便当还”则表现出一种归去的决心,强调了诚心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生死的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露已变霜:引入时节变化,寓意时间的流逝。
- 孝心竟悲恻:表达了对逝者的悲伤和对亲情的思念。
- 荐衣如念存:献上衣物,象征着对逝者的怀念。
- 拜垅不遑息:祭拜时的虔诚与庄重。
- 带剑蓬池外:象征着一种准备与重视。
- 兼程困马力:表现出赶路的急迫和疲惫。
- 礼毕便当还:强调礼节完成后的归去。
- 於诚乃为得:指出诚心是最重要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季节变化与生命的流逝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孝心”与“悲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情感的复杂性。
- 象征:用“带剑”象征着庄重与记忆的沉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孝道展开,通过描写祭扫的情景,探讨了生死、时间与亲情的关系,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与对孝道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露、霜: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荐衣: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尊敬。
- 剑:象征庄重与纪念的责任感。
- 马:象征旅途和归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露时节是哪个季节的开始?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诗中“荐衣”最主要的作用是?
A. 供奉食物
B. 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C. 祈求丰收
D. 迎接节庆 -
“带剑蓬池外”中“剑”象征什么?
A. 勇气
B. 忍耐
C. 庄重与责任
D. 争斗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之涣:描绘分别与思念。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送韩子华十月拜扫》:两者都涉及思念,但前者更多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结合了孝道与祭扫的传统,情感层次更为丰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