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李密学寄御枣一箧》

时间: 2025-01-01 20:38:49

沛谯有钜枣,味甘蜜相差。

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

尝贡趋国门,岂及贫儒家。

今见待士意,下异庐仝茶。

食之无厌饫,咏德曾未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沛谯有钜枣,味甘蜜相差。
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
尝贡趋国门,岂及贫儒家。
今见待士意,下异庐仝茶。
食之无厌饫,咏德曾未涯。

白话文翻译:

沛谯有一种巨大的枣,味道甘甜如蜜。
它的颜色鲜红如君王的心,个头大得像王瓜。
曾经朝贡时走入国门,怎能比得上贫穷书生的家?
如今看到对士人的关怀,犹如不同于庐仝的茶。
吃了它令人无厌无尽,歌颂德行更是无穷无尽。

注释:

字词注释:

  • 沛谯:地名,指的是亳州。
  • 钜枣:巨大的枣子。
  • 君心:指君主的心情,象征忠诚。
  • 王瓜:一种大西瓜,形容枣子很大。
  • 贡趋国门:指进贡时走入国门。
  • 贫儒家:贫穷的读书人家。
  • 庐仝:庐仝是古代著名的茶品。
  • :饱食。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贡趋国门”反映了古代进贡制度,文人往往与朝廷有着密切的联系。
  • “庐仝茶”指代高雅的茶品,与枣子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生活层次的文化消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云溪,宋代著名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及个人情感,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的晚年之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士人境遇的关心。诗中通过对枣子的描写,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亳州李密学寄御枣一箧》通过描写亳州的巨枣,传达出一种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对士人生活的深刻反思。开篇提到“沛谯有钜枣”,即以地域特产引入,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接着用“味甘蜜相差”形象地描绘了枣子的甘甜,仿佛让人垂涎欲滴。随后,诗人将枣的颜色比作“君心”,个头比作“王瓜”,不仅增强了枣的形象感,更隐含了对君主的忠诚和赞美。

在“尝贡趋国门”一句中,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士人与贵族之间的差距,表现出对贫儒家境的同情。诗的后半部分转为对当今社会的感慨,提到“今见待士意”,意味着对士人的关怀与重视,这与“庐仝茶”的高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社会对不同阶层的关注不一。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传达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体现了梅尧臣高洁的品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沛谯有钜枣,味甘蜜相差:描述亳州特产的枣,强调其味道甘甜。
  • 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通过比喻展现枣子的颜色和大小,形象而生动。
  • 尝贡趋国门,岂及贫儒家:反映士人与贵族之间的差距,表达对贫困书生的同情。
  • 今见待士意,下异庐仝茶:提到当今社会对士人的重视,形成与庐仝茶的对比。
  • 食之无厌饫,咏德曾未涯:表达对美食的无限喜爱,也暗示对德行的追求无止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其赤如君心”,将枣的颜色比作君主的心。
  • 对仗:如“味甘蜜相差”,展现出工整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亳州枣子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士人境遇的关注以及对美好德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钜枣:象征丰收与幸福,是生活美好的象征。
  • 君心:象征忠诚与正义,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公正的渴望。
  • 庐仝茶:代表高雅文化,暗示社会的不同层次与品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钜枣”是来自哪个地方?

    • A. 沛谯
    • B. 洛阳
    • C. 长安
    • D. 南京
  2. 诗中将枣的颜色比作什么?

    • A. 王瓜
    • B. 君心
    • C. 燕子
    • D. 明月
  3. 诗人对贫儒家有何看法?

    • A. 同情
    • B. 轻视
    • C. 喜爱
    • D. 忽视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亳州李密学寄御枣一箧》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人情的深刻思考,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对美食的描写与社会对士人的关注,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故人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