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二首》

时间: 2025-01-19 17:48:03

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吾事独难行。

脱身负米将求志,肋力求田岂为名。

高论颇随衰俗之,壮怀难值故人倾。

相逢始觉宽愁病,搔首还添白发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吾事独难行。
脱身负米将求志,肋力求田岂为名。
高论颇随衰俗之,壮怀难值故人倾。
相逢始觉宽愁病,搔首还添白发生。

白话文翻译:

随着年纪渐长,我对世间的情感愈加了解,
我明白自己的事情独自一人难以成行。
我背负着米粮,想要追求自己的理想,
辛苦耕作求得田地,又岂是为了名声?
高谈阔论往往随同衰败的风俗,
壮志豪情也难以得到旧友的倾诉。
相见时才感到心头的忧愁有所宽解,
但搔首思虑,却又添了几根白发。

注释:

  • 渐老:渐渐变老。
  • 偏谙:更为了解。
  • 吾事独难行:我自己的事情独自难以完成。
  • 负米:背负粮食,这里暗指艰辛的生活。
  • 求志:追求理想。
  • 肋力:辛勤耕作。
  • 岂为名:难道是为了名声?
  • 高论:高谈阔论。
  • 衰俗:衰败的风俗。
  • 壮怀:壮志豪情。
  • 故人倾:老朋友的倾诉。
  • 宽愁病:心头的忧愁有所宽解。
  • 搔首:搔首弄姿,形容思虑的样子。
  • 白发生:白发增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倡导变法,积极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在经历了政治上的起伏与个人情感上的波折后,诗人感受到年岁渐长后对世事的理解与无奈,表现出一种成熟而深刻的生活哲学。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偶成二首》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敏感。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绘,传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理解与无奈。诗的开头,诗人自省渐老,更加明白世上情感的复杂与难以捉摸,这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总结,也是对普遍人性的洞察。接着,诗人以“脱身负米将求志”表达了自己追求理想的决心,但又不禁反思,自己辛苦耕作、追求田地,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否真的为了声誉而奋斗?

在后半部分,诗人感慨高谈阔论多与衰败的风俗相随,指向了当时社会的浮躁与不实。同时,他的壮志豪情却难以与老朋友倾诉,展现出一种孤独感与无奈感。最后,诗人通过“相逢始觉宽愁病”,说明与人相会时,忧愁似乎有所减轻,但内心深处的思虑和忧伤依然在,甚至还增加了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忧愁的积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了王安石在世事与人情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展现出一种成熟而深邃的思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渐老偏谙世上情: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对世间的情感更加了解。
  2. 已知吾事独难行:我已经明白,自己的事情独自一人难以完成。
  3. 脱身负米将求志:我背负着米粮,想要追求自己的理想。
  4. 肋力求田岂为名:辛勤耕作求得田地,难道是为了名声?
  5. 高论颇随衰俗之:高谈阔论往往随同衰败的风俗而起。
  6. 壮怀难值故人倾:壮志豪情也难以得到老朋友的倾诉。
  7. 相逢始觉宽愁病:相见时才感到忧愁有所宽解。
  8. 搔首还添白发生:但思虑的样子,却又增加了几根白发。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例如,“脱身负米”比喻追求理想的艰辛,而“高论颇随衰俗之”则对比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突出诗人对世俗的反思。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以及在其中的无奈与孤独。诗中的情感基调深沉而忧伤,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活的艰辛与追求的理想。
  • :象征着生计与安定,反映了人与土地的关系。
  • 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忧愁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脱身负米将求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A. 背负粮食追求理想
    • B. 不追求理想
    • C. 追求名利
    • D. 生活富裕
  2. “高论颇随衰俗之”中的“高论”指的是什么?

    • A. 高级的论调
    • B. 重要的事情
    • C. 高谈阔论
    • D. 诗人的理想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 C. 对朋友的思念
    •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忧愁。
  • 李白《将进酒》:展现了对理想与豪情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偶成二首》与杜甫的诗作相比,王安石更偏重于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忧虑。两者虽风格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厚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