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游草堂次韵三首
王安石
野寺真兰若,
山僧老病多。
疏锺挟谷响,
悲梵入樵歌。
水映茅篁竹,
云埋茑女萝。
拂尘书所见,
因得拟阴何。
白话文翻译
在野外的寺庙,真有那兰花和若草,
山里的和尚年纪大了,身体多病。
稀疏的钟声夹杂着山谷的回响,
悲伤的梵音融入了樵夫的歌声。
水面映照着茅草和竹子,
云雾笼罩着藤萝和女萝的影子。
轻拂着尘埃书中所见的景物,
因此就想要描绘出这些阴影的情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兰若:指兰花和若草,常用来描绘幽静的环境。
- 山僧:指山中的和尚。
- 疏锺:指稀疏的钟声。
- 梵:指佛教的梵音。
- 樵歌:樵夫的歌。
- 茅篁竹:指茅草和竹子。
- 茑女萝:一种植物,常用于描绘自然景色。
- 拂尘:轻轻拂去尘埃。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兰若”与“山僧”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表现出一种隐逸、清净的生活状态。此类意象在道教与佛教文化中都有重要地位,象征着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睇,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以推行新法而著称,强调文学要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其作品多反映对社会的关怀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重游草堂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经历了政治生涯的波折后,他在草堂的宁静中寻找内心的平和。
诗歌鉴赏
《重游草堂次韵三首》展现了王安石在重游故地时心境的变化,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僧人的生活,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世俗的超脱。诗的开头通过“野寺真兰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让读者也置身于这片净土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接着,诗人提到“山僧老病多”,不仅描绘了山僧的身世,更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随后“疏锺挟谷响”,“悲梵入樵歌”两句,声声入耳,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忧伤。诗中水面映照的景象与云雾笼罩的意象,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不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在于通过景物反映出一种人生哲学,王安石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他诗歌创作中的一颗明珠,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寺真兰若:描绘了一种清幽的环境,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 山僧老病多:表现了山中生活的孤独与辛苦。
- 疏锺挟谷响:表现了钟声和山谷的回响,产生了一种空灵的感觉。
- 悲梵入樵歌:将悲伤的梵音与樵夫的生活相结合,暗示了生活的艰辛。
- 水映茅篁竹:自然景物的倒影,体现了和谐的生活。
- 云埋茑女萝:描绘了云雾中的植物,增加了神秘感。
- 拂尘书所见:通过轻拂尘埃去观察,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 因得拟阴何:表达了对阴影的感慨,可能是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映”比喻自然的和谐美。
- 拟人:让自然景物似乎有了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句子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堂:象征隐逸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净土。
- 山僧:代表一种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哲学。
- 水与云: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兰若”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山水景象
C. 一种生活方式 -
“山僧老病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孤独的感慨
C.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悲梵入樵歌”意味着什么?
A. 樵夫的快乐
B. 生活的艰辛与悲伤
C. 自然的和谐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表现对自然与人生活境遇的思考。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对孤独与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陶渊明的作品都表现出隐逸生活的主题,王安石侧重于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而陶渊明更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和谐。两者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展现了不同的文学观念与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