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福公道人》

时间: 2025-01-04 07:49:21

帝力护禅林,沧洲侧布金。

楼依水月观,门接海潮音。

开士但软语,游人多苦吟,曾同方丈宿,灯火夜沉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帝力护禅林,沧洲侧布金。
楼依水月观,门接海潮音。
开士但软语,游人多苦吟,
曾同方丈宿,灯火夜沉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某个禅林的怀念和感慨。诗中提到,帝王的力量保护着这个禅林,沧洲的水边仿佛铺上了金色的光辉。楼阁依傍着水中的月影,门口与海潮的声音相连。开悟的士人只会轻声细语,而来游玩的人却多是苦苦吟唱。诗人曾与方丈共宿,夜晚的灯火在沉沉的夜色中闪烁。

注释:

  • 帝力:指的是皇帝的权威和力量。
  • 禅林:这里特指寺庙的环境,通常指有禅宗氛围的地方。
  • 沧洲:指海边或水边的地方。
  • 开士:指开悟的士人。
  • 方丈:寺院的住持或方丈,通常指道德高尚的人。
  • 沉沉:形容夜色深沉,光线暗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荆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以其政治改革著称,主张“新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风格独特,常以清新、自然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安石晚年,表达了他对禅宗文化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背景中蕴含着对修身养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诗歌鉴赏:

这首《寄福公道人》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气息,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思考。开篇“帝力护禅林”表明了禅林的神圣与庄重,暗示着在权力的庇护下,世俗的干扰被隔绝。接下来的“沧洲侧布金”则通过对比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金色的光辉仿佛在水面上流淌,为场景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楼依水月观,门接海潮音”进一步将场景的静谧与音乐感结合,水中月影的倒映与海潮的声音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接下来的“开士但软语,游人多苦吟”,则体现了人们在这静谧环境中的不同心态,开悟的士人与游人之间的对比,暗示了对智慧与烦恼的思考。

最后“曾同方丈宿,灯火夜沉沉”则让人感受到诗人与高僧的亲密关系,以及在夜色中共同体悟人生的寂静与深邃。这种对比与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思维的深度,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禅宗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帝力护禅林:帝王的力量守护着这片禅林,暗示这里的神圣与珍贵。
  2. 沧洲侧布金:在水边,金色的光辉闪烁,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
  3. 楼依水月观:楼阁依傍着水面,影月交融,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4. 门接海潮音:门口传来海潮的声音,形成了一种自然的音乐。
  5. 开士但软语:开悟的人说话温和而柔软,体现了内心的宁静。
  6. 游人多苦吟:来游玩的人却多是烦恼吟唱,反映出他们的内心困扰。
  7. 曾同方丈宿:诗人与方丈同宿,表明了他对高僧的尊敬。
  8. 灯火夜沉沉:在沉沉夜色中,灯火闪烁,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沧洲侧布金”,将光辉比作金色,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对仗:如“楼依水月观,门接海潮音”,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赋予“游人”情感,表现他们内心的苦闷。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王安石对人生和禅宗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林: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沧洲: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广阔。
  • 水月:象征着心灵的清澈与宁静。
  • 灯火:象征着人们追求智慧与精神的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帝力护禅林”中“帝力”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皇帝的权威
    C. 个人的力量

  2. 诗中提到“游人多苦吟”,意味着什么? A. 游人都很快乐
    B. 游人心中充满烦恼
    C. 游人享受自然

  3. “楼依水月观”的意境主要表达了哪些情感? A. 寂静与和谐
    B. 喧闹与纷争
    C. 忧伤与失落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中都涉及到自然与人心的关系,但王安石更倾向于哲理与宁静的表达,而李白则常常通过豪放的语言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