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偶成》

时间: 2025-01-19 15:35:19

忽忽余年往,茫茫不自知。

殷懃照清浅,邂逅见衰迟。

辅世无贤业,容身有圣时。

归欤今可矣,何以长人为。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中书偶成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忽忽余年往,茫茫不自知。
殷懃照清浅,邂逅见衰迟。
辅世无贤业,容身有圣时。
归欤今可矣,何以长人为。

白话文翻译:

时光匆匆地流逝,我已渐渐年迈,却不自知。
我对生活的热情依然如故,偶然间却感到衰老。
我在世上没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但在这个时代,我仍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回归故乡,似乎是时候了,但我该如何面对世人呢?

注释:

  • 忽忽:形容时间匆匆流逝,似乎没有注意。
  • 茫茫:模糊不清,无法分辨。
  • 殷懃:殷切、热诚的态度。
  • 清浅:指生活的简单与清淡。
  • 邂逅:偶然相遇。
  • 辅世:帮助社会,治理国家。
  • 贤业:指贤良的业绩或成就。
  • 容身:生存、立足。
  • 圣时:指贤明的时代。

典故解析:

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反映出诗人对个人价值与历史背景的思考,结合了王安石的治国理想与个人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推行新法,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革。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质朴,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中书偶成》写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个人成就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与改革挫折后,王安石在诗中表现出对生命的沉重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自己人生的感慨与反思,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时间的无情与个人的无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的开头通过“忽忽余年往,茫茫不自知”引入,揭示了时间流逝的快速与人生的无常。接下来的“殷懃照清浅”则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尽管偶尔感到衰老,但内心依然充满热情。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辅世无贤业”,表达了他对自己在社会上成就的不足的自省,而“容身有圣时”则显示了他对时代的期待与对自身价值的理解。他希望能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回归故乡,反思自己的一生,但又对“何以长人为”感到迷惘,表现了他对人生成就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思索与自省的情感,体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与诗人的复杂心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忽忽余年往”:时间匆匆流逝,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 “茫茫不自知”:对时光流逝的迷茫与无奈。
  • “殷懃照清浅”:尽管生活简单,但内心充满热诚。
  • “邂逅见衰迟”:偶然间意识到自己年纪已大,感到衰老。
  • “辅世无贤业”:在世上的成就不够显赫。
  • “容身有圣时”: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仍能找到立足之地。
  • “归欤今可矣”:考虑回归故乡。
  • “何以长人为”:对人生成就与价值的深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忽忽”与“茫茫”,形成音韵的和谐。
  • 比喻:将时间比作流逝的河流,表现其不可逆转。
  • 反问:最后一句“何以长人为”,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价值,表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流露出对自身成就的不满与对未来的迷惘,同时也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时间: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珍贵。
  • 衰老:代表着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身缺陷的认知。
  • 时代:象征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对历史的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忽忽余年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期待
    • B. 迷茫
    • C. 快乐
  2. “辅世无贤业”的意思是:

    • A. 拥有许多成就
    • B. 没有显赫的业绩
    • C. 辅助他人
  3. 诗的最后一句“何以长人为”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人生成就的思考
    • C. 对故乡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对人生有深刻的思考,但王安石更多地表现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苦难与国家的命运。王安石的诗作较为理性,而杜甫的诗作则带有更多的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