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榻禅栖稳,三更佛火新。
披衣随月影,倚石认松鳞。
兔角曾何处,牛车自有轮。
不须寻妙理,同是暂来人。
白话文翻译:
在这稳稳的禅榻上,我安静地栖息,夜深人静,佛灯依旧明亮。
我披上衣服,跟随月光的影子,靠着石头,辨认着松树的纹理。
兔子的角曾经在何处,牛车自有它的轮子。
不必去寻找深奥的道理,毕竟我们都是暂时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注释:
- 榻:床、榻,指休息的地方。
- 禅栖:在禅宗中静心修行。
- 三更:夜深时分,指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 佛火:佛灯,象征着光明与智慧。
- 披衣:穿上衣服。
- 月影:月光的影子。
- 松鳞:松树的纹理,象征自然和生命的印记。
- 兔角、牛车:兔角象征着神秘,牛车则代表着日常生活的常态。
- 妙理:深奥的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鄂尔泰(约1661-1735),满族,清代诗人,工诗词,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及人生哲理,作品多表现出禅意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鄂尔泰隐居于真空寺时,反映了他在寺庙中静修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和简约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开头两句描绘了夜深时分,诗人在禅榻上静坐,环境宁静而又富有禅意,佛火的光亮象征着智慧的照耀。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通过披衣随月影的动作,表现出对自然的感应与融入,倚石认松鳞则展示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到生命的脉动。
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兔角和牛车的比喻,寓意着寻求与安定,暗示人们在生活中不必过于追求深奥的道理,因为大家都是暂时的过客,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整首诗将禅宗的思想与自然景色融合,展现了诗人宁静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榻禅栖稳:在禅榻上安静地栖息,强调了安稳的状态,暗示内心的宁静。
- 三更佛火新:夜深时分,佛灯的新亮,象征智慧与启迪。
- 披衣随月影:诗人披上衣服,仿佛与月光相伴,表达了与自然的和谐。
- 倚石认松鳞:倚靠石头,观察松树的纹理,体现了对自然细腻的感受。
- 兔角曾何处:兔子的角在何处,表明对神秘事物的追寻。
- 牛车自有轮:牛车的存在象征生活的常态和规律。
- 不须寻妙理:不需要去探寻深奥的道理,反映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 同是暂来人:强调人生的短暂,归纳出共同的生命体验。
修辞手法:
- 比喻:兔角与牛车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生活的两个面向。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意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生活的短暂与对自然的亲近,倡导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体悟人生的真谛。
意象分析:
- 禅榻:宁静、内心的安宁。
- 佛火:智慧与启示。
- 月影:自然的陪伴与流转。
- 松鳞:生命的痕迹与感悟。
- 兔角:神秘、追求。
- 牛车:日常生活的规律与安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佛火”象征什么? A. 光明与智慧
B. 黑暗与迷惘
C. 生命与死亡
D. 速度与力量 -
诗中提到的“兔角”与“牛车”分别象征什么? A. 神秘与常态
B. 速度与力量
C. 时间与空间
D. 美丽与丑陋 -
诗人通过“倚石认松鳞”表达了什么? A. 对于自然的亲密接触
B. 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
C. 对于历史的追寻
D. 对于社会的批判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之美,表达宁静的心境。
- 李白《月下独酌》:虽同在月下,但更侧重于酒与友的孤独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鄂尔泰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