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道旁丛竹
作者:杨万里〔宋代〕
竹也岂不好,道旁端可嗔。
只教寒雨里,将冷洒行人。
白话文翻译
这丛竹子其实并不好,道路旁边也令人不快。
只是在寒冷的雨中,它却让行人感到更加寒冷。
注释
- 竹:指竹子,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
- 岂:岂不是,用于反问。
- 嗔:生气、怨恨。
- 寒雨:寒冷的雨。
- 洒:洒落,下落。
- 行人:路过的人。
典故解析:此诗没有特定的典故,但提到的“竹”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清高、坚贞的品格相关联。诗人通过竹子与行人的关系,表现了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江西庐山人,南宋著名诗人。其诗以自然景物见长,情感真挚,擅长描写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之时,诗人常常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象。诗中通过竹子与寒雨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中无奈与冷漠的感受。
诗歌鉴赏
《雨中道旁丛竹》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诗人在雨中道旁观察到丛竹,表面上似乎是在描写一种自然景象,实际上却通过竹子和行人的互动,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高洁、坚毅的品格相联系,但在这首诗中,竹子却成了寒雨中行人寒冷的源头,似乎暗示着即使是美好的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可能变得令人厌恶。
诗的前两句“竹也岂不好,道旁端可嗔”,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看法,似乎在质疑竹子的美好。后两句“一教寒雨里,将冷洒行人”,则将竹子在雨中对行人的影响具体化,表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情感的影响。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揭示了自然与人的复杂关系,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冷漠的情感。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准确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也岂不好:开篇以反问的语气,表达竹子并不坏,暗示诗人对竹子的复杂情感。
- 道旁端可嗔:在道路旁边的竹子,让人感到愤怒或不快,暗示环境对人情绪的影响。
- 只教寒雨里:在寒冷的雨中,强调天气的严酷。
- 将冷洒行人:竹子的冷意洒落在路过的行人身上,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冷漠。
修辞手法
- 对比:竹子的美好与寒雨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了诗的情感力度,使读者思考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 拟人:将竹子与行人之间的关系拟人化,赋予竹子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生活中美好事物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变得令人厌恶的复杂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着坚韧、清高的品质,但在特定环境下却显得冷漠。
- 寒雨:象征着困境和不幸,冷酷无情。
- 行人:代表普通人,体现了在自然环境影响下的无奈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竹也岂不好”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赞美竹子
B. 质疑竹子的美好
C. 表达对竹子的厌恶 -
“寒雨”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困境与冷漠
C. 温暖 -
诗中“将冷洒行人”是指什么? A. 竹子洒落的雨水
B. 行人感受到的寒冷
C. 竹子的影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石》(郑燮):以竹子为主题,表达坚贞不屈的精神。
- 《夜泊牛津口》(李白):描写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的诗。
诗词对比
- 杨万里《雨中道旁丛竹》与王维《竹里馆》:两首诗都涉及竹子,但杨万里侧重于环境对人的影响,而王维则表现出竹子带来的宁静与高洁,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