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柳 新柳》

时间: 2025-01-19 14:42:55

春回绮陌。

柳外烟如织。

倦眼微开眉晕碧。

曾与东风相识。

冶叶倡条待攀折。

更屈指。

山邮送行客。

携樽酒、听羌笛。

出阳关、万里无人迹。

鶗鴂哀鸣,子规凄咽,尽是伤春伤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淡黄柳 新柳
作者: 赵友兰 〔清代〕

春回绮陌。柳外烟如织。倦眼微开眉晕碧。曾与东风相识。冶叶倡条待攀折。更屈指。山邮送行客。携樽酒听羌笛。出阳关万里无人迹。鶗鴂哀鸣,子规凄咽,尽是伤春伤别。

白话文翻译

春天又回到了绮丽的街道,柳树外的烟雾如同织成的丝绸。疲倦的眼睛微微睁开,眉头间似乎带着一丝青色的愁苦。我曾与东风相识,柳叶轻柔,枝条招展,等待着被人攀折。再屈指数数,山中邮差送走了行客,携着酒樽听着羌笛的悠扬。走出阳关,万里无人的荒野,只有杜鹃哀鸣,子规凄咽,尽是对春天的伤感和离别的惆怅。

注释

  • 绮陌:绮丽的街道。
  • 倦眼:疲倦的眼睛,暗指心情的沉重和忧愁。
  • 东风:春天的象征,温暖的东风带来生机。
  • 冶叶倡条:柳树的柔软叶子和轻盈的枝条,表达春天的生机。
  • 阳关:古代通往西域的关口,象征离别和远行。
  • 鶗鴂、子规:两种鸟,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友兰,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其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诗人通过描写柳树与春天的关系,寄托了对春天的欣喜与对离别的惆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淡黄柳 新柳》是一首典型的清代春日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柳树的柔美与春天的生机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温暖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的前半部分以“春回绮陌”开头,立即引入春天的生机,接着“柳外烟如织”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柔情,仿佛一幅春日美景的画卷徐徐展开。

诗人以“倦眼微开眉晕碧”表达了内心的疲惫和忧愁,似乎在暗示春天的美好无法掩盖内心的伤感。此时,柳树不再只是春天的象征,更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后面的“山邮送行客”更是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无奈,酒樽和羌笛的意象则为离别增添了几分悲伤的气息。

最后几句,“鶗鴂哀鸣,子规凄咽”,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春天的美好与离别的伤感在此交汇,给人以深刻的思考。整首诗用词精练,意象丰富,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离别的无奈,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困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回绮陌:春天回到了美丽的街道,暗示生机的复苏。
  2. 柳外烟如织:描绘春天的温柔,柳树外的烟雾缭绕,形成美丽的画面。
  3. 倦眼微开眉晕碧:表达了诗人的疲惫与内心的忧愁。
  4. 曾与东风相识:回忆与春风的相遇,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5. 冶叶倡条待攀折:柳树的柔美,象征着春天的诱惑。
  6. 更屈指:指代时间的流逝,表明对离别的无奈。
  7. 山邮送行客:山中邮差送走离别的旅人,体现了孤独感。
  8. 携樽酒听羌笛:酒与音乐的结合,增添了离别的悲伤。
  9. 出阳关万里无人迹:描绘了孤独的旅途,象征离别后的寂寞。
  10. 鶗鴂哀鸣,子规凄咽:用鸟的叫声表达对春天的悲伤和对人事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柳外的烟如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氛围。
  • 拟人:柳树似乎在等待被攀折,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和结构上都有对仗的美感,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春天的美好与离别的伤感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生命流逝、不舍与孤独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再生,同时承载着离别的伤感。
  • 东风:春天的象征,带来温暖与希望。
  • 酒与羌笛:酒代表着欢聚,而羌笛则是离愁的伴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回绮陌”意指: A. 春天回到美丽的街道
    B. 春天的花开
    C. 春天的雨水
    D. 春天的风向

  2. 诗中“山邮送行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离别的孤独
    C. 春天的生机
    D. 友情

  3. “鶗鴂哀鸣,子规凄咽”暗示了: A. 春天的美好
    B. 离别的悲伤
    C. 旅行的快乐
    D. 自然的和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生机,但更多地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赵友兰诗中的个人情感形成对比。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直接表现离别之情,与《淡黄柳 新柳》的主题相呼应,展现了不同风格的离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典诗词鉴赏》
  • 《赵友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