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8:04:56

太极奚河图,河图非太极。

矧复赘无极,哀哉何太息。

何不观古圣,一一已默识。

□湖为作图,交扰而曲屈。

是孰知五行,五行皆妙质。

不可离合论,浑浑体自一。

安得孔子生,邪说俱荡涤。

哀哉复哀哉,太息复太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作 其二
作者: 曹彦约 〔宋代〕

太极奚河图,河图非太极。
矧复赘无极,哀哉何太息。
何不观古圣,一一已默识。
湖为作图,交扰而曲屈。
是孰知五行,五行皆妙质。
不可离合论,浑浑体自一。
安得孔子生,邪说俱荡涤。
哀哉复哀哉,太息复太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谈论的是太极与河图的关系,指出河图并不是太极的表现。更何况还有无极的存在,令人感到悲哀。为什么不去观察古圣先贤的智慧,他们早已默默地理解了这些道理?湖水形成图案,交错复杂而弯曲。究竟谁能理解五行,五行皆是奇妙的本质。不可将它们分开来讨论,浑然一体才是最真实的状态。怎能希望孔子再生,让那些邪说全都被清除呢?哀哉,再次哀哉,叹息不断。

注释

  • 太极:指宇宙的根本原则,代表阴阳的转化。
  • 河图:古代的图像,象征天地的法则和宇宙的规律。
  • 无极:无极而生太极,代表一种无形的状态。
  • 古圣:古代的圣贤,如孔子、老子等。
  •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代表宇宙万物的组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性格刚直,擅长诗词,作品常表现出对宇宙哲理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探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对当时哲学思潮的反思,诗人试图探讨宇宙的本质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批判当时流行的某些错误思想。

诗歌鉴赏

《偶作 其二》展示了诗人对哲学和宇宙思想的深刻思考。诗人以太极和河图为切入点,探讨了宇宙的根本法则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与对现代误解的无奈。诗中“太极奚河图,河图非太极”的开头便引人深思,抛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的宇宙观念。

“哀哉何太息”,不仅是对复杂哲理的感慨,也流露出诗人对当下社会思想混乱的忧虑。整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反复的叹息,强调了诗人对古圣贤智慧的向往,以及对当代错误思想的批判。

诗中使用了许多哲学术语和意象,如“无极”、“五行”,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提升了其思想高度。诗人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探讨,表达了对和谐宇宙的追求与对不和谐现象的反思,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太极奚河图:质疑河图是否真正代表太极。
  2. 河图非太极:明确声明河图并不等同于太极。
  3. 矧复赘无极:更进一步提到无极的复杂性。
  4. 哀哉何太息:感叹这种哲理的复杂与抽象。
  5. 何不观古圣:提议人们应学习古代圣贤的智慧。
  6. 一一已默识:古圣早已理解这些道理。
  7. 湖为作图:湖泊的形态犹如宇宙的图示。
  8. 交扰而曲屈:形态的复杂和交错。
  9. 是孰知五行:质疑谁能真正理解五行。
  10. 五行皆妙质:五行是宇宙的基本元素,充满奥妙。
  11. 不可离合论:五行不能单独讨论。
  12. 浑浑体自一:整体的状态才是最真实的。
  13. 安得孔子生:希望能有孔子出世,清除邪说。
  14. 邪说俱荡涤:让错误的思想消失。
  15. 哀哉复哀哉:再次表达诗人的哀叹。
  16. 太息复太息:无尽的叹息,表达无奈。

修辞手法

  • 反复:多次使用“哀哉”、“太息”增强情感。
  • 对比:太极与河图、古圣与邪说的对比,深化主题。
  • 比喻:“湖为作图”将湖泊比作宇宙的图示,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宇宙哲理的探索为主题,强调了古代智慧的重要性,批判了当代错误思想的流行,表现了诗人对和谐宇宙的追求与对不和谐现象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极:象征宇宙的原理,代表阴阳的和谐。
  • 河图:古代的哲学象征,意味着道理和智慧。
  • 五行:象征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反映宇宙的构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宇宙根本原则是什么?
    a) 五行
    b) 太极
    c) 河图

  2. 诗人对当代思想的态度是什么?
    a) 赞扬
    b) 批判
    c) 中立

  3. 诗中提到的“古圣”指的是?
    a) 现代人
    b) 古代的圣贤
    c) 神话人物

答案

  1. b) 太极
  2. b) 批判
  3. b) 古代的圣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曹彦约 vs. 陶渊明:两者都关注自然与哲理,但曹彦约更侧重于哲学思考,而陶渊明则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更明显。
  • 曹彦约 vs. 李白:李白的作品常表现豪放与抒情,而曹彦约则更为内敛,探讨哲理与思想。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概论》
  • 《诗词鉴赏与分析》